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袁理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中华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堪称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将其融入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和意义来说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清晰地指出,语文课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吸收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民族的智慧。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督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文化传承与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接触古诗词、古典名著选段、民间故事等,传承文化基因,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理解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有效提升。像学习《牛郎织女》这类民间故事,学生可了解中国古代爱情观和农耕文化。
(三)培养价值观与道德观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从古人的言行中学习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等美德。
(四)提升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是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古诗词的凝练、精准,文言文的简洁、典雅,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和文学鉴赏水平。另外,文言文学习以读为主,读中理解,增强古诗文阅读的语感,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可采用自由朗读、接龙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教师适时进行范读引领。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能让学生为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应钻研古籍和古典文化,将《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作为案头必备书,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同时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其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自身对诗词背后的文化典故、创作背景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背诵传统文化经典,采用齐读、对读、角色读、配乐诵读等形式。像《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读物,语句浅显易懂,能让学生在诵读中触摸和体验传统文化,感受汉语的美感与乐感。借助生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从字的历史演变、字形结构、字义变化等方面入手。比如讲解“孝”字,从字形上分析其含义,让学生明白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通过指导汉字书写,让学生明白端端正正做事、大大方方做人的道理。
(六)促进思维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历史故事等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古诗文,体会其韵律、意境与哲理。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同时结合注释、背景资料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文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一)切实重视朗读指导,感受传统文化韵律美
朗读是最普通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读懂课文的重要办法,在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承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要着重强调朗读的指导。在朗读中以古诗词、文言文居多,这三类经典作品都有各自独特的韵味,教师的范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范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节奏美,古诗词朗读的平仄、押韵,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例如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诗词大气磅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读熟读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二) 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方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要把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阅读方法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各个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应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描写传统民俗、传统文化节日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精读、批注等方法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圈画出描写北京春节习俗的词语,进行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读懂春节的习俗,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把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描写同样的传统文化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
(三)加强阅读实践运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理解方法、运用方法两个阶段,运用方法阶段为实践运用阶段,高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其阅读实践运用,在实践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把原有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预习有传统文化积淀的课文中来。引导其开展课外阅读,比如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读本,像《论语》《孟子》《西游记》等,在学生阅读后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感悟及经历,对其进一步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也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时运用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用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受。
(四)开展专题活动,强化传统文化体验
可以组织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阅读融合教学”专题讲座、示范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举办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制作传统文化手抄报、讲述传统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古诗文诵读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出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升朗诵能力和文化品位;做手抄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收集、整理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记忆。
(五) 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努力在学校、课堂上营造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陶冶学生。老师在上课的墙壁上粘贴一些古代诗歌、名言警句以及传统文化照片等等,让学生们可以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
1. 课堂教学
汉字文化渗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从字的历史演变、字形结构、字义变化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信息。如讲解“孝”字,上面是“老”的省写,下面是“子”,表示子女搀扶老人,让学生体会孝道文化。通过音义分析以及书写指导,让学生明白写字如同做人的道理,培养端端正正做事、大大方方做人的意识。
第一,结合课文内容挖掘课本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文章,比如古诗词、古典名著选读等,在文章内容上细讲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习俗、传统文化思想等,例如古诗词学习,介绍诗歌创作时期背景,诗歌作者的生平,诗歌创作反映出来的传统审美思想。推荐与语文课文相配套的传统文化名著阅读文章,例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阅读活动,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卖火柴的小姑娘》学习完后推荐《安徒生童话》《论语》《孟子》等经典读物的幼儿版。第二,文化主题活动。关于文化主题活动,主题内容围绕传统文化展开,例如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阅读活动,关于传统文化故事的阅读活动。例如关于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阅读,相关活动安排。
第二,创设情境教学,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为学生出示圆明园昔日美好与毁灭后的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传统文化学习问题,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意识。如在古典诗词学习中,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词的含义以及个人的感受。并且巧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如在学习《难忘的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光复”的含义,以及多识词汇,感受祖国的乡土语言之美。如古诗词教学: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生活方式等。比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了解唐代社会、诗人情感等;古典名著选段: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片段,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历史、计策等内容;民间故事:课文里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如《牛郎织女》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爱情和农耕文化等。
2. 古诗词与文言文教学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完成预习单,了解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如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了解李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体悟诗人面对这样气势恢宏之景的惊奇之心。联读策略:从群句、群诗、群文联读三个方面进行,增加学生对于古诗中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联读陆游的其他带有“遗民”二字的诗句,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失望悲酸。文化元素挖掘,挖掘诗歌中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等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学习写传统节日的诗文,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等。教材文本的拓展,教师对课本深入挖掘探究,将传统文化知识和教材文本有效链接起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以相关传统文化故事、典故等为切入点,丰富课文内容。如学习《将相和》可以拓展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事迹等,以及“负荆请罪”体现的宽容大度和知错必改的品质。
3. 校园环境
文化长廊建设,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展示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古代诗篇、伟大的格言、历史的趣闻、传统的艺术形式等,我们会不断地调整展示的主题,使得学生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随意翻阅,从而接触和感悟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教室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画、诗词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设置图书角,摆放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供学生阅读。传统节日活动,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如春节贴春联、包饺子;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4. 课外活动
社团活动,可以组建传统文化社团,比如书法社团、绘画社团、诗词社团、戏曲社团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加。借助社团活动,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主题班会,要经常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比如可以围绕着“传承中华美德”“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感受古典文学之美”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来开展,以此让同学讨论和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遗迹等等,让学生自己亲身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可以以手工制作的形式或是玩一些传统游戏等等。
5. 教师引导
提升自身素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做好相关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用传统文化知识教导学生。以身作则,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里要树立以身示范的习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传递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比如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通过这些优秀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运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去弘扬,对学生的相关行为加以及时赞扬和鞭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论:
借助真正重视读的指导、教给读的技巧、强化读的实践运用、开设活动、营造文脉等方法,可以使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接触传统文化,承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师应努力探究并开拓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 [J]。课程 ・教材・教法,2020,40(5):32-38.
[2] 李吉林 . 情境教学:儿童的学习乐园 [J]. 人民教育,2021 (12): 45-49
[3] 张华 .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J]. 全球教育展望,2022, 51 (4): 3-12.
[4]曾丽嫔。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教学与研究,2020 (8 下):35-38.
[5]杨善聪。浅谈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研究 [J]. 中国教师,2020 (10):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