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预防策略研究
王择
延安市宝塔区民办教育服务中心 716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深入剖析其心理成因。认知偏差、情绪管理能力弱、模仿心理等个体因素,以及家庭环境不佳、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不良诱惑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导致犯罪行为发生。基于此,提出加强法制教育、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优化家庭与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及健全司法保护制度等预防策略,旨在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促进其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预防策略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屡有出现,已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发育未完全,心理尚未定型,易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犯下错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影响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未成年人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对于社会和谐稳定也会产生影响。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因素问题、采取切实可行预防措施,对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认知偏差,情绪管理能力差
由于成长阶段,受到不良的教育,受到不良价值观的驱使,致使价值、道德观畸形,缺乏对法律、道德规范的认知等。未成年人的情绪尚未稳定,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出现激动、郁闷、焦虑的情绪等,容易导致冲动性犯罪。
(二)模仿心理,家庭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影视作品、网络信息、身边人行为的不良影响而模仿其行为进行犯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亲行为的不良示范、缺少关爱教育等,会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存在疾病而导致犯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学生家庭有经常吵闹打架的现象,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慢慢的变得孤僻叛逆,最终走向犯罪的边缘。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
学校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在道德和心理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毒品、赌博等诱惑,容易使未成年人陷入犯罪的泥潭。有的未成年人在社会上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被他们诱骗参与赌博,为了偿还赌债而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法制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提是做好法制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法制课、法制讲座、法制宣传等活动,可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使他们对犯罪行为后果有了明确的认识。如盗窃罪,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告诉学生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是什么、犯罪的方法是什么、犯罪结果是什么,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他人的财产,也对自己有严重的刑事责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猜、模拟庭审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二)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未成年人无论在校内或家庭中,教育机构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情绪识别能力,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引导其采取合理的方式发泄情绪。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上给孩子们传授情绪的管理内容,帮助他们学习不同情绪,如愤怒情绪、焦虑情绪、高兴情绪等,传授具体的调节情绪方法,例如当愤怒时,应该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胡乱行事。鼓励学生们可以采用运动方式发泄自己不佳的情绪,如跑步、打篮球,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协调与健康。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温馨、幸福、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为孩子营造这样的氛围,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给予足够关爱与正确的引导。父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言行举止都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父母在家庭大事上的决策不一致时,通过平等待人、相互沟通,谅解与宽容共同做出选择,小孩子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尊重”与“包容”的意义。父母要身体力行,教给孩子讲诚信、讲正直、有担当等可贵品质,让孩子在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氛围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不仅要为学生授课、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心理需求。在德育教育中,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德育观念及社会责任意识。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学生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及价值。学校应配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帮助,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方式。
(五)净化社会环境
各方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惩治不良信息,在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倡导和建立一种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例如,政府部门要积极打击不良信息,加强整治网络不良信息,在网上建立起严格的审查制度,清除不良信息。有关部门要加强网吧、游戏厅等环境的管理,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黑网吧。社会各界要积极宣导文明上网、健康游戏,在校园、社区等地进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未成年人树立文明上网、文明娱乐的意识。各社区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主动学唱文明歌曲、积极看文明书籍,养成正确的读书观和价值观。
(六)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
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程序与处置措施,是防止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让未成年人在自己犯罪过失中得到感化,以达到改正自己、重新回归社会的目的。如犯罪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可以由社区矫正、心理辅导、指导其认知与矫正,从法律与情感上为他们改过自新与重新回归社会提供机会。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从犯罪情节与悔过情况等方面,遵循未成年人司法程序的相关规则,尊重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并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跟踪回访制度,了解未成年人犯罪改过自新后对改造所提出的要求,及时给予帮助。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复杂多样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措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减少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贞会.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的基本逻辑与体系构建[J].中国法治,2024,(12):102-107.
[2]黄晨.失衡与纠正: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惩罚平衡问题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18(0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