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徐翔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200
引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以学业成绩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难以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融合教育目标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亟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的多维动态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系统性改革,实现评价维度从静态分数向发展素养、评价功能从鉴定选拔向成长赋能的根本转变。
一、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1、五育融合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
在新时代本科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五育融合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是破解传统评价维度窄化、落实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核心理念。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2035 年)》要求,需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整合为协同共生的育人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系统性框架。通过整合“政—校—企—社”多级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生态,依托学科教学、科研项目和文化活动,采取多元化、动态化、项目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逐步形成一套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2、基础性与发展性指标的分层设计
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需构建基础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分层衔接的框架,以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与个性化成长的差异化需求。基础性指标聚焦德智体美劳核心素养的达标性评价,涵盖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身心健康及劳动实践等基础维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发展性指标则侧重创新潜能与个性特长的增值性评价,依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发展类型分层设计,对学术型人才突出科研创新(如论文发表、课题参与)、学科竞赛等学术能力评价,对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践成果(如技术专利、创业项目)、产教融合项目参与度及行业认证等实践能力评价,并增设跨学科学习、领导力、社会服务等特色发展通道。二者通过动态权重分配机制实现协同,形成“达标—增值”双轨并行的评价闭环。
3、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协同设计
在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中,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协同设计是破解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关键途径,旨在通过动态追踪学习行为推动本科教育从“终端考核”向“全程育人”的实质性转变。过程性评价聚焦学习全周期动态表现,涵盖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贡献、实践操作规范、学习策略调整等维度,结果性评价包括静态成果验证,如期末成绩、竞赛获奖、科研成果、行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等指标。二者通过权重互嵌与交叉验证,形成“行为(数据化)—能力(显性化)—成果(结构化)”的关联分析模型,推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全程育人目标。
二、本科教育学生评价实施路径
1、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要求,构建多元评价共同体,并明确各主体权责。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质量监管设定评价基准框架,高校作为实施主体依托院系自评、校外督察等制度开展常态化评价,教师聚焦教学过程主导学习效果与学术能力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主体意识,用人单位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参与评价标准制定,第三方机构则提供独立、专业的评价技术支持,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全面性。
2、数字化赋能全过程追踪
数字化赋能全过程追踪是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技术引擎,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教育过程全周期动态追踪模型,实现从学习行为采集到能力画像生成的闭环管理。技术层面,通过智能学习平台终端实时采集课堂参与、小组协作、实验操作、作业迭代等多维行为数据;分析层面,运用学习分析模型对过程性行为与结果性成果进行关联挖掘,形成个体能力增值轨迹;应用层面,基于动态数据生成电子成长档案,同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如企业实习记录、社会实践证明)拓展校外成长追踪维度。
3、动态反馈与调控优化系统
基础教育全过程追踪数据,设定动态阈值(如小组协作参与度低于30% 触发黄灯预警),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并生成学情诊断报告,实现动态学情预警与个性化反馈。教师依据实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知识掌握率不足 70% 的章节增补案例研讨),教务部门基于专业能力达成度数据优化课程体系(如增设跨学科项目模块),学生通过电子成长档案接收个性化改进建议。在效果验证层面,运用增值评价模型对比干预前后的能力发展曲线(如批判性思维指标增幅 ⩾15% 视为有效),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追踪反馈,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质量校准机制。该路径依托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构建“评价—诊断—干预—再评价”闭环系统,实现“评价即改进”的范式跃迁,驱动教学质量持续迭代升级。
三、结语
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框架,构建涵盖基础性与发展性指标、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破解本科教育学生评价维度窄化、主体单一、动态缺失等困境。通过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与调控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唐忠宝 , 陈逊 . 价值·内容·方法: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39(02):133-140.
[2] 陈恩伦 , 张乐乐 . 建构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 [J].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0,41(02):61-64.
[ 基金项目 ]“ 2023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价研究 -- 以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为例”(项目编号:JG202325)
作者简介
徐翔(1987.06–),女,汉,山东泰安人,博士,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