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质原料在制浆中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鲁绍涛

370305197610215919

一、引言

制浆行业每年消耗木材资源超 3 亿吨,而生物质原料(如秸秆、芦苇、麻类)年可利用量达 8 亿吨以上,其制浆应用可使木材消耗减少 40% ,生产过程水污染负荷降低 30% (COD 排放减少 25% )。优质生物质浆粕可用于造纸(强度指标达木材浆的 80% )、纺织纤维(替代 20% 棉浆)等领域,附加值较直接燃烧提升 5-10 倍。传统生物质制浆因预处理技术落后,纤维得率仅 40%-50% (木材制浆达 60%-70% ),且黑液处理难度大(固形物含量超 15% ),导致经济性不足。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生物质制浆技术的优化对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质原料制浆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原料多元化:秸秆(小麦、玉米)制浆占生物质应用的 60% ,竹材、芒草等优质原料占比提升至 30% ,年替代木材量超 1000 万吨,原料供应本地化率达 80% 。

工艺逐步成熟: 70% 的生物质制浆采用碱法蒸煮(烧碱 - 蒽醌法占比50% ),机械预处理(挤压、爆破)应用率达 40% ,纤维分离效率提升至 60% ,较传统工艺提高 20% 。

环保技术进步: 60% 的企业配套黑液资源化装置(碱回收率 ⩾85% ),废水COD 排放降至 300mg/L 以下,固废焚烧发电利用率达 90% ,污染治理水平提升。

2.2 主要挑战

纤维品质缺陷:生物质纤维平均长度 1-2mm (木材纤维 2-3mm ),杂细胞含量超 30% (木材 <10% ),导致成纸强度低(抗张指数降低 20%-30% ),应用受限。

预处理成本高:去除木质素、果胶等杂质需额外消耗化学品(用量较木材制浆高 20%-40% ),预处理环节成本占总生产成本 30% ,经济性竞争力弱。

原料稳定性差:生物质收割季节集中(储存期 <6 个月),含水率波动超20% ,导致蒸煮工艺参数难以稳定控制(合格率仅 75% ),产品质量波动大。

技术标准缺失:不同生物质原料制浆的质量指标差异达 40%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如纤维长度、白度分级),市场认可度不足 60% 。

三、生物质原料制浆的应用原则

3.1 原料适配原则

分类利用:高纤维含量原料(竹材、麻类)用于高档纸浆(替代率⩾50% ),秸秆类用于包装纸、纸板(替代率 100% ),匹配度提升至 85% ,避免 “优质劣用”。

就近供应:原料运输半径控制在 100 公里内(运输成本 ⩽50 元 / 吨),建立区域性收储中心(储存损失率 <5% ),保障原料新鲜度(含水率 ⩽15% )。

3.2 高效清洁原则

工艺优化:采用低能耗预处理(如蒸汽爆破能耗较传统蒸煮降低 40% ),化学品循环利用率≥ 90% ,单位浆粕水耗降至 80 吨以下(行业平均 100 吨)。

全组分利用:木质素提取率 ⩾70% (用于生产生物基材料),半纤维素转化为糠醛(转化率 ⩾50% ),原料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90% ,附加值增加 30% 。

3.3 质量协同原则

性能平衡:通过纤维改性(如酶处理提升强度 15% )弥补缺陷,使生物质浆与木材浆混合使用时(比例 3:7)成纸性能达标率 ⩾90% ,满足多数应用需求。

标准化生产:制定原料预处理(如杂质含量 ⩽5% )、蒸煮终点(木质素含量 ⩽5% )等关键指标,质量波动控制在 ±5% 以内,提升产品一致性。

四、生物质原料在制浆中的主要应用方式

4.1 化学制浆

碱法蒸煮:采用烧碱 - 蒽醌体系(用碱量 10%-15% ),在 160-180C 下反应 2-4 小时,木质素脱除率 ⩾80% ,纤维得率 50%-60% ,适合竹材、麻类原料。亚硫酸盐法:酸性条件下( pH2-3 )蒸煮草本原料,白度可达 70%-80% (ISO),但化学品回收难度大(回收率 ⩽70% ),适用于高白度要求的纸种。

4.2 机械制浆

热磨机械浆:原料经蒸汽预热( 120-140% )后高压研磨,纤维损伤率<15% ,得率高达 85%-90% ,能耗较化学制浆降低 50% ,适合秸秆、芦苇等原料。

化学机械浆:轻度化学预处理(用碱量 3%-5% ) + 机械分离,兼顾得率( 70%-80% )与强度(抗张指数 15-20N⋅m/g ),生产成本较化学浆低 20% 。

五、生物质原料制浆的优化策略

5.1 预处理技术优化

物理化学联用:挤压预处理(压力 10-15MPa ) + 蒸汽爆破(温度 200-220% ),木质素去除率提升至 85% ,纤维分离能耗降低 30% ,处理时间缩短至传统工艺的 1/3

生物酶辅助:添加木质素酶(用量 0.5%-1% ),在 50-60C 下预处理 4-6 小时,化学品用量减少 25% ,纤维长度保留率提高 15% ,适合低污染要求的工艺。

5.2 工艺参数优化蒸煮条件调控:针对秸秆原料优化液比(1:6-1:8)、保温时间(90-120 分钟),使糠醛生成量减少 40% (降低废水毒性),纤维得率稳定在 55% 以上。

漂白工艺改进:采用氧脱木素(白度提升至 60% ISO) + 过氧化氢漂白(总用氯量 <1% ),废水可生化性(BOD/COD)提升至 0.4 以上,环保性增强。

六、结论

生物质原料在制浆中的应用通过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可实现木材替代率50% 、碳排放降低 30% ,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当前存在的纤维缺陷、成本过高等问题,可通过预处理技术突破(如生物酶辅助降低化学品消耗 25% )与标准化生产解决。未来,随着生物精炼技术(全组分利用率 ⩾95% )与低碳工艺(能耗降低 40% )的发展,生物质制浆将从 “替代补充” 向 “主力原料” 演进,推动制浆行业形成 “原料循环 - 工艺清洁 - 产品高值” 的可持续模式,为绿色造纸产业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肖健 . 中山杉单宁提取及其在聚乳酸复合膜中的应用 [D]. 江苏 : 南京林业大学 ,2024.

[2] 李莹 , 王国兴 , 贾军 , 等 . 木质素分解复合菌系 LDC 的特性及其在生物制浆中的应用 [C]// 第十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5:239-240.

[3] 李鹏辉 , 黄丽菁 , 李家全 , 等 . 功能化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2,38(3):159-165,173.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2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