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地理知识,畅游安化美景

作者

肖雪 指导老师:黄源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紫薇中学 湖南益阳 413500

寒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光,决定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和各种地图工具“云游”我的家乡——湖南省安化县。不同于实地参观,这次我要坐在书桌前,通过阅读地图和运用地理工具,深度解读家乡的地理特征,真正理解“读图用图”的实用价值。开始前,我做了充分准备:收集了安化县的各类地图资料,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土壤分布图和土地利用图等,了解了安化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和著名景点。通过地图分析,我发现安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北,属于湘中丘陵地区,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是著名的“黑茶之乡”;而且县内有资江等主要河流,还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带着这些地图和工具,我开始了家乡的“纸上旅行”。

我“游览”了黑茶种植区域。我先用地形图分析了该区域的海拔和地形特征,发现茶区多位于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带。结合气温分布图,我计算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县城低了约 3-5 度——这正是地理课上学过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又仔细研读了安化县土壤分布图,思考着:“为什么这里特别适合种植茶叶呢?”我对照各类专题地图进行分析:根据等高线和气候图分析,安化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适宜,降水量充足,加上丘陵山地地形形成的立体气候和红黄壤酸性土壤分布区,恰好为茶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我用量角器在地形图上测量发现,主要茶园区域的坡向多为东南向。

我“探访”了资江流域的山区景点。我铺开大比例尺地形图,对照卫星影像图,仔细辨认等高线密集区域,描绘出山脉走向。通过地形剖面图工具,我绘制了资江流域的地形剖面,清晰地展现了从山顶到河谷的高度变化。我用直尺和比例尺计算出河流上游到下游的实际距离,并通过等高线计算出河流的坡降。我在水系图上用彩笔标注出资江的流向,追踪它如何沿着山谷向东南方向流去,最终汇入洞庭湖,这让我想起了地理课上学过的“水系”知识,这条河属于洞庭湖水系,资江又是长江水系的一部分。我对照地质图,思考:“为什么资江源头的水质特别清澈?”通过分析我得出结论:根据河流纵剖面图可知,这里是河流的上游地区,坡度大,流速快,水流侵蚀能力强,以下切侵蚀为主,因此河床多为卵石或基岩,水质清澈。而且对照土地利用图,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 85% 以上,植被能够有效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下午我“徒步”沿着地图上的河流路线,用图例识别出沿途的瀑布、峡谷等地貌标志。通过这一天的地图解读,我对河流地貌、地质构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明白了森林对于水土保持和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

我“前往”了家乡的梅山文化区,它位于地图上深山老林中,周围是典型的湘中丘陵地貌。我在交通图上规划了从县城到该区域的最佳路线,考虑了地形和交通因素。沿着地图上的乡村道路,我“经过”了许多村庄,通过等高线和地理符号识别出了梯田、竹林和典型农舍区域。对照聚落分布图,我思考:这些聚落为什么会分布在这样的位置?我试着用地理知识分析:根据地形图,这些村庄多处于山脚与河流交汇处,既有稳定水源,又能避免洪涝灾害;而梯田则沿着等高线分布,是适应山地环境的智慧结晶,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历史地图比对,我发现梅山文化馆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先人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根据地形图显示,它背靠高山,面朝开阔地,既防风又避湿。翻阅收集的资料,我了解到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的梅山文物,反映了安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整理完资料后,我把这次地图解读和家乡“云游”的见闻整理成了一篇地理小论文。这次“纸上旅行”,不仅让我通过地图领略了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让我对地理工具和地理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图用图是认识地理的重要手段,掌握地图技能能帮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探索世界,规划旅行,甚至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学科和地图工具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解读世界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