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效能探究
邓金连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第一小学校 644400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环境中两大主要场域,两者合作程度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当前伴随教育改革深入与家庭教育观念变革,家校合作模式也随之演变。班主任作为联结家校纽带,引领家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并深入化,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与支持。探究从班主任视角出发,探析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支持效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家校互动不足, 心理支持缺失
班主任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仍停留于表面层次,未能深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家长认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由学校专业人员解决,忽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调查显示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家校互动缺乏常态化机制。学校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时家长出席率低,且往往采取被动接受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班主任若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通知家长后,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理念差异,未能及时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干预。
家校交流渠道单一,沟通方式陈旧也造成家校合作效能低下。部分班主任仍采用传统家长会、纸质通知等形式与家长联系,缺乏多元化沟通渠道;家长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班主任工作繁重,难以抽出充足时间与每位家长保持频繁沟通;家长因工作原因,参与学校活动机会有限;家校双方欠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导致交流表面化无法达成深层次共识。加之部分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认为学习成绩高于心理健康,导致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存在明显缺口。
二、信息渠道畅通, 沟通机制健全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沟通桥梁,须构建多元信息传递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高效流通且内容全面覆盖,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网络架构,此举可从根本上解决家校信息不对称问题。班主任先需立足现代传播理论打破传统单向沟通模式,构建互动型沟通平台,采用融合性传播手段,既包括线上信息即时分享平台又包括定期纸质心理健康简报,全方位满足不同家长信息获取需求。应遵循系统论原理将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常规反馈机制,建立周期性沟通制度,保证信息传递稳定性与连续性;还应依据信息反馈理论设置双向反馈渠道,使家校双方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迅速响应并形成解决方案。更重要一点在于班主任须掌握危机沟通理论,建立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机制,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家校联动干预程序,防止问题恶化,从而构建起完备信息网络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沟通机制健全要求班主任超越表层交流,构建深层次互动体系,实现家校教育理念与方法融合,进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班主任应将家庭视为学校教育延伸环境,通过系统化设计建立分层次沟通机制,包括全体性沟通、小组性沟通与个体性沟通三个层次。全体性沟通着重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递,使全体家长形成共识;小组性沟通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讨论;个体性沟通则解决特定学生具体心理问题,实现精准教育干预;同时班主任须构建家长委员会制度,吸纳家长代表参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决策过程,增强家长主人翁意识;还应突破传统家长会局限,创设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家校深度对话;更应注重通过系统培训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其成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得力助手。
三、资源整合优化, 专业指导深入
班主任肩负资源整合重任,必须将分散于校内外各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科学调配,形成资源协同效应,提升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依据资源互补理论,班主任应先全面梳理现有资源类型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明确各类资源功能定位与整合方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通校内心理咨询室、校外心理服务单位、家长心理教育资源三方壁垒,实现资源流通与共享。还要将班级打造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各类资源在此系统中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同时班主任须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能,特别注重挖掘家长群体中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将其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宝贵资源;更应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引入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确保资源体系与时俱进。
专业指导深入要求班主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指导,推动家校合作从经验型走向专业化。班主任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成为家校合作中专业引领者;同时应将专业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家长易于理解形式,建立分层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还应着力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手段使家长掌握实用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班主任更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特点,为家长提供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满足个性化需求。尤为重要一点在于班主任应构建专业咨询支持系统,当家长遇到复杂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及时专业指导;班主任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编写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材料,帮助家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日常教育行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当前家校互动不足、心理支持缺失等问题正需要解决。班主任作为家校合作核心人物,应积极构建信息渠道畅通、沟通机制健全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同时整合资源、深入专业指导,提升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通过班主任引领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家校合作应向常态化、精细化并专业化方向发展,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梅 . 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J]. 语文课内外 ,2020(17):319-319.
[2] 施敏洁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探索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
[3] 王艳 .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J]. 爱人 , 2023(7):023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