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联动视角下藏区低年级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陈芩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城关第四完全小学 627550

引言:藏区低年级数学教育面临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双重挑战,学生数学语言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与未来发展。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藏区学生认知需求,亟需通过跨学科联动视角重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立足藏区教育实际分析数学语言理解困境,探索学科融合路径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旨在提升藏区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类似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藏区低年级数学语言理解能力现状分析,困境成因深层剖析

藏区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特殊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层面。调研显示藏区学生普遍存在数学术语理解障碍,抽象概念把握困难,数学表达不畅等问题。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为例,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中简单的点数活动,藏区学生往往难以准确理解“一共有几个”“还剩几个”等表述,在“分一分”环节更是无法准确表达分类标准与结果。这些问题根源于藏汉双语环境下语言转换障碍,学生需同时应对母语思维与数学语言双重挑战,导致信息接收过程中出现认知断层。藏区文化背景与现代数学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传统生活经验中缺乏与现代数学概念对应参照物,使学生难以建立有效连接。在一年级“有趣的平面图形”的教学中,当教师介绍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时,学生虽能从藏式建筑中找到相似形状,但无法准确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特征,经常出现“像门一样的形状”等模糊表述。同时藏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受限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短缺教学探究深度不足,缺乏针对性教材与教具,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藏区学生认知特点,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忽视语言理解能力培养。

这些困境成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文化因素又有现实条件制约。藏区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数学教育理念存在冲突,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当忽视学生认知规律与文化心理特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跨学科教学意识缺失,对藏区学生学习特点理解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 10 以内数加与减”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标准普通话授课,未能结合藏语数词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致使学生在汉语数词与藏语数词转换过程中产生混淆。数学教材编写未充分考虑藏区文化特色,案例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语言表述方式与学生认知习惯不符;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飞船发射、游戏等情境对藏区学生而言就相对陌生缺乏文化共鸣,影响理解效果。

二、数学语言与学科知识有效融合,跨学科联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

跨学科联动教学模式构建需立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学科知识融通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与语文、艺术等领域存在天然联结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这些联结点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加减法作为低年级核心计算技能,其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机械训练而应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理解数量关系。可以通过故事化教学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借助绘画表现形式降低认知门槛,利用音乐节奏感强化数学节奏性,结合手工制作体验数量变化。藏区学生具有独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教学设计应尊重这一特点选取藏族传统文化元素如服饰图案、建筑结构等作为素材,建立数学概念与生活经验连接;构建主题式教学框架围绕生活情境组织系列数学活动,使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发展。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教学可以设计藏区集市主题活动,将课堂变为模拟集市场景,学生分扮买卖角色实践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藏族服饰上几何图案数量关系,提出“如果一件传统藏袍上有五朵云纹,两位藏族小朋友穿上藏袍后共有多少朵云纹”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加法意义。结合语文学习教师应当选取藏族儿歌,通过有节奏朗诵感受数字变化规律体会加减关系;艺术学科融入方面学生绘制藏族风格数轴画,在画卷上标记牦牛前进后退距离直观展示加减运算过程。手工制作转经筒计算器,每转动一格代表数量增减将抽象计算过程物化;设计格桑花开放情境问题,花朵数量变化蕴含加减运算,学生通过绘制花朵开放过程理解数量变化;组织牦牛接力游戏,每组牦牛数量增减情况需通过加减法计算,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用完整语言表述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深化概念理解培养数学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师专业素养系统提升,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路径优化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应着眼于藏区教育实际需求,通过系统培训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方式增强跨学科教学能力;藏区数学教师需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熟悉民族文化背景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方能设计出符合藏区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活动。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蕴含丰富情境创设空间,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内容。五以内数加减法作为数学启蒙关键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概念形成过程避免机械训练,强调数感培养与思维发展;教师应当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讨教学难点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组织跨学科教学实践工作坊引导教师尝试数学与语文、艺术等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专业发展轨迹,形成反思习惯。鼓励教师开展行动探究,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积累本土化教学经验形成适合藏区特点教学方法体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五以内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牦牛放牧主题情境,将藏区学生熟悉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师准备牦牛图片或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数量变化。例如呈现三只牦牛在草原上吃草,又来了两只牦牛加入群体,请学生描述牦牛数量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用完整语言表达三只牦牛和两只牦牛一共是五只牦牛,从而理解加法含义。教师应当结合手指计数传统教授藏族传统数数方法,建立数量概念与文化连接;设计青稞收获情境问题如“阿爸收获青稞五袋,送给邻居两袋,还剩几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减法意义。组织格桑花开放游戏,学生扮演花朵角色通过动作表演展示数量增减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用藏汉双语表述解题过程加强语言转换能力;课堂评价关注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提升,采用多元方式记录学习进步激励不同起点学生积极参与。

结论:探究通过深入分析藏区低年级数学语言理解能力现状与困境,从跨学科联动视角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跨学科联动教学能有效突破传统单一学科局限,为藏区学生创造多元理解渠道;将数学概念与藏区文化元素融合能降低学习认知障碍;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学质量关键因素。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藏区数学教育新模式,深化民族教育理论创新,推动藏区数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谢燕 . 深入探讨如何培养藏族地区的中小学藏族数学老师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5-05-30].DOI:10.7666/d.Y2301539.

[2] 四朗旺姆 . 培养藏区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J]. 传奇故事 ,2023(45):97-98.

[3] 张海荣 . 培养藏区低段学生数学课堂中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探究 [J]. 散文选刊 : 中旬刊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