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工作策略研究
黄忠敏
汉中市佛坪县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研员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其角色定位与工作策略面临着深刻变革。本文将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出发,系统分析新时代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明确教研员的核心角色定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策略,为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
要明确教研员的角色,首先需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的本质。它绝非仅是购买一批新设备、上线几个新平台、开设几门编程课,其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系统的系统性重塑与创新。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
1. 价值观重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这意味着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必须从学科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2. 过程重构:教学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技术使得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研工作需关注如何利用学习分析、自适应技术等,支持教师设计差异化的教学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3. 模式创新: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数字化转型鼓励项目式学习(PBL)、跨学科学习(STEAM)、探究式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研员需要引导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数字化转型对教研工作的新要求
上述内涵对教研员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懂教育的专家和懂技术的教育专家。其工作不再局限于组织听课评课、命制试题,而要扩展到:
1. 技术融合能力: 深刻理解各类数字工具的教育价值与应用场景。2. 数据素养:具备数据解读与分析能力,能从教学数据中发现规律、诊断问题。3. 范式设计能力:能设计并指导基于新教学模式(如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的课例。4. 生态构建能力:能够连接学校、企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建区域数字教育新生态。
二、 数字化转型中教研员的核心角色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教研员的角色必须实现从“教学研究的指导者”向“数字化转型的共建者”的跃迁。具体可定位为以下三个核心角色:
(一)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Leader)
教研员应是区域学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席愿景官”和“方向舵手”。其一,要具备前瞻性的数字教育理念,能够结合国家政策与区域实际,描绘出清晰的转型路线图,帮助学校和教师理解“为何转”和“转向哪”。其二,要勇于成为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和“示范者”,率先体验、验证并示范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破除一线教师对技术的恐惧感和陌生感,用实际行动引领方向,而非仅靠行政命令。
(二)教师发展的赋能者(Empowerer)
教师是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教研员的工作核心应从传统的“检查评判”转向“赋能成长”。其一,做教师数字技能的“培训师”。通过工作坊、沙龙、线上课程等形式,开展精准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和数据素养。其二,做教师实践创新的“教练”。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备课、磨课,为他们尝试新方法、新模式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专业陪伴,在其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方法,帮助其将技术从“可用”变为“好用”“常用”。
(三)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者(Data-Driven Decision Supporter)
数字化转型使教育过程变得可量化、可分析。教研员应善于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学业质量监测系统等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一,服务于宏观决策。通过对区域整体教学数据的分析,发现共性问题和优势所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二,服务于精准教研。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数据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数据,精准诊断教学痛点,从而开展靶向性的教研活动,实现从“基于经验”到“基于证据”的教研模式升级。
三、教研员的工作策略
为有效履行上述角色,教研员需革新工作思路,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策略一:理念先行,提升数字领导力
1. 持续学习,保持前沿视野。定期组织团队学习国内外数字教育最新报告、政策和典型案例,参加高规格学术会议,确保自身理念不落伍。
2. 愿景传达,凝聚共识。通过区域教育大会、校长论坛、公众号文章等多种渠道,反复宣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目标与路径,统一思想,减少改革阻力。
3. 树立标杆,宣传典型。重点培育和挖掘区域内转型成功的“种子学校”和“先锋教师”,将其案例故事化、课程化,通过观摩会、案例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策略二:深耕课堂,构建教研新范式
1. 开展“技术嵌入的课例研究”。将教研活动的焦点从“教得怎么样”延伸到“技术如何支持学生”。组织教师围绕特定技术(如 AR、思维导图工具、在线协作平台)开展同课异构、深度磨课,研究技术最佳的应用时机和方式。2. 推广“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驱动的教研”。引导教师以“用户(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来重新设计教学单元和学习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设计能力。3. 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教研”。利用教研平台,开展异步评课、线上研讨、资源共建共享,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研覆盖面,提高教研效率。
总结:
尽管角色和工作策略已然清晰,但转型之路依然布满挑战:区域间、学校间发展不均衡;部分教师存在变革惰性;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凸显;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面对挑战,教研员更需要坚定信念,提升自身的战略定力、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展望未来,教研员的角色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他们不仅是转型的推动者,更将成为未来教育蓝图的共同设计者。通过精准的角色定位和务实有效的工作策略,教研员必将在这场伟大的历史转型中,书写下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陆, 李瑶. 数字化转型中教研员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3(05): 112-119.
[2] 胡姣, 祝智庭.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2, 43(12): 110-116.
[3] 闫寒冰, 单俊豪. 从培训到赋能: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重构 [J]. 开放教育研究 , 2020, 26(06): 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