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周忠秀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 614600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生活化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架起“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破解化学学习中“知易行难”的困境。
从学生立场而言,高中化学内容包含微观运动、抽象理论,填鸭式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恶性循环。生活化策略借助现实情境、生活物品等,把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经验,比如可以借助面团发酵来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利于学生搭建“从生活到化学”的认知途径。
从学科价值而言,化学是门认识物质、改造世界的学科,生活化策略可以让学生形象体会到化学在饮食、健康、环境等不同领域的使用,比如去研究食物成分、提供防锈建议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不再是实验室中的学问,而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在让学生加强课程认同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能力培养看,生活化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情境分析等,可以让学生从过去的消极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让他们在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中,加强信息整合、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安全意识等,并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一)实验生活化:从“实验室操作”到“生活场景再现”
通过把化学实验和生活场景进行融合,是把抽象理论进行灵活应用的关键方法。高中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室展开,器材特殊、药品多样,学生会产生很强的陌生感。生活化实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可以使用生活物品来代替实验材料。比如在教学到胶体的性质这一内容时,过去实验中常用的氢氧化铁胶体、激光笔,可以使用生活中豆浆(胶体)、果汁(溶液)、手电筒。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手电筒在豆浆中的丁达尔效应,和在果汁中不存在明显的现象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胶体特性。与此同时可以指引学生观察阳光在树林中形成的“光路”,让其把自然现象和化学知识进行关联。
其次是可以开展“问题解决型”实验任务。在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后,可以要求去制作水果电池,学生要动手把水果、铜片、锌片和导线连接小灯泡,查看是否能发出光亮。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操作电极间距、变换水果种类,了解影响电压变化的实际因素。在操作结束后,指引学生反思“为何不去使用水果电池来进行充电”,接着进一步交流能量转化效率、实用性等,一定程度上把电极反应应用于生活场景。
此类策略通过熟悉的材料和场景,降低实验门槛,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并非“实验室专属”,而是存在于日常饮食、用品甚至自然现象中,从而主动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
(二)作业生活化:从“纸笔练习”到“实践探究”
传统化学作业多以习题为主,学生易陷入“题海战术”,难以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生活化作业策略将任务延伸至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深化理解。
传统的化学作业主要是习题,这种题海战术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化学作业生活化把任务拓展到具体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运用知识,实现内化。
首先是可以开展家庭调查类作业。在学习到“化学与生活”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设计“常见化学品清单”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去详细记下家庭之中的食醋、小苏打、食用油、肥皂、消毒液、阿司匹林等中所包含的化学品,要写清成分、作用以及禁忌事项。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不只能够了解物质性质,还可以学会基本化学品使用常识,了解“酸碱性”等概念在生活场景之中的使用。
其次是可以设置生活改造类作业。在学习到“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铁锅、铁盆等生锈状况,并给出具体的防护建议,比如铁锅在使用后要涂油,同时要记下实施成效;在教学到“水的净化”的内容后,可以布置制作“净水器”的任务,要求学生使用活性炭、石英砂、棉花等进行组装,比较下净化前后的自来水、喝水,研究过滤、吸附中的科学依据。
生活化作业突破了课堂和生活的鸿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借助调查、设计等活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还加强了观察素养、操作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策略为高中化学课堂注入了现实活力,其价值不仅在于降低知识理解的门槛,更在于重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化学并非局限于实验室的抽象理论,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通过实验场景的生活化转化,学生能在熟悉的材料与问题中直观感知化学原理;借助生活化作业的延伸,知识得以在实践中深化,形成从“认知”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参考文献
[1] 徐延渭 . 化学与生活——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 [J].课程教育研究 ,2020,(37):106-107.
[2] 张 生 安 . 高 中 化 学 教 学 的 生 活 化 策 略 [J]. 高考 ,2020,(34): 82+84 .
[3] 张金星 . 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思考 [J]. 名师在线 ,2020,(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