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王雨声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206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延伸,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高精尖缺”特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协同机制待完善
“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存在于校企合作中。有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动力存在不足,合作很多停留在实习、实训的阶段,对于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联合攻关技术难题等深层次合作有所欠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
2. 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比重偏低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依旧占据主导,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新兴产业课程设置不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仿真模拟、企业顶岗参与较少,学生难以解决复杂实际问题,难以“零过渡”适应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多来自高校毕业生,欠缺企业工作经验,实践操作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虽然有些院校推行“教师企业顶岗”制度,但考核评价机制太敷衍,导致效果不佳。
4. 评价体系单一,职业素养培育薄弱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职业技能、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核。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育通道不畅,学生的责任感有待加强。
三、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1.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邀请企业参与招生面试、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坚持“三共”原则,即“共建、共享、共管”,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投入设备及资金,引入企业相关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标准,打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建立院校专业调整机制,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重构课程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打破学科的壁垒。将职业标准、技能竞赛、行业新技术等融入课程体系,邀请知名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做中学、学中做”,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推行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制度,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一定年限有固定时长的企业顶岗经历,并将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引进企业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人才引进渠道需要优化,注重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用来建立“产业导师库”。
3. 开展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促进专业发展
依托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跨校际、跨企业的教研活动和培训项目。鼓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专利申报、技能竞赛指导等,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创新评价机制,培育职业精神与创新能力
建立评价机制,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采用“过程性评价 + 总结性评价 + 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外,增加职业素养(如责任心、执行力、安全意识)、创新能力(如小发明、小创造)、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等评价维度。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厚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入工匠精神培育,通过开设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 政策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与激励措施
加快对职业教育的立法进程,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应明确。出台新政策,比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资金补贴,表彰和奖励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等。
2.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与多元筹资
政府财政投入加大,重点支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捐赠设施设备等方式参与办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让学生真正学到真本事。
3. 质量保障:建立常态化监测与评估体系
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建立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就业质量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诊断问题并及时改进。
五、结论
构建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适应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需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师资建设为关键,以评价创新为导向,完善政策、资金、质量等保障机制,培养更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强国、技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Z].2021.
[2] 王扬南 . 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
[3] 徐国庆 . 职业教育课程论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作者简介:王雨声(1988-),男(汉族),人,在职于,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高职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RK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