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现有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付靖
河南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力量 [1-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科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核心载体,其目标达成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工科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存在科学性不足、全面性欠缺、适应性不强等突出问题,显著制约课程目标达成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探索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提升工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本研究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进行研究,结合智能制造 231 班(51 人)xx 同学的过程性考核数据(课堂、实验、作业等)及期末、综合成绩开展实证分析,数据如表 1 所示。通过深入了解工科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有力依据[3]。
表 1xx 同学过程性考核数据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成绩

由表 1 可知,过程成绩与期末成绩呈显著弱正相关( r=0.312 ),表明二者测量不同维度能力,但过程学习对期末考核的基础支撑不足,未关联课程核心能力,凸显考核体系结构性缺陷。同时,过程成绩中课堂表现均值 95.51(标准差 2.99),评分过于集中且区间狭窄(64-99 分),反映评分标准或侧重出勤率而非互动质量,与 “考察互动能力” 目标不符。此外,该课程仅用期末成绩验证过程考核有效性,未关联课程核心能力,过程考核有效性验证不足。
从评价主体与维度看,现行评价以教师单一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企业专家参与及同行互评;评价维度侧重理论知识(占总评 60% ,含课堂测试、期末考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考查不足。实践环节评价占总评 40% (依据实验报告与设计成果),但易忽视学生实践中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关键素养。目前实行的评价方法导致的具体问题为: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接模糊:未建立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矩阵,无法将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精准对接。
2、评价指标单一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理论考核占比过高,忽视机构创新设计、故障诊断等学生未来工程实践必需的综合能力。
3、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课堂表现、作业等过程性评价环节未充分发挥作用。
4、评价结果应用低效:评价结果仅用于成绩统计,未形成 “评价- 反馈 - 改进” 闭环,无法支撑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改进方法
1、重构评价体系:建立 “课程目标 - 教学活动 - 评价指标” 对应关系是重构评价体系的关键。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与教学活动、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2、优化过程评价:进一步优化过程性考核的具体构成 (如各环节的评价标准、权重占比)和数据类型 (如量化成绩、质性记录如实验报告评语、课堂互动记录等),避免“过程性考核”概念模糊。优化后的过程化权重如表2 所示。
表2 过程评价权重优化前后对比

3、引入行业/ 企业标准或专家评价要素 ,构建“多主体(师、生、企)参与 ”的评价模型。引入行业 / 企业标准或专家评价要素后,课程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图1 所示,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图1 “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通过剖析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现有评价方法,明确其在目标导向性、评价实施过程以及技术支撑等多个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为了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需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引,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4]。在新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 如图 1 所示 ) 构建中,应注重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确保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紧密对接;丰富评价指标,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有望构建一个 “目标明确、过程详实、技术支撑”的多维评价体系,切实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持续关注和研究工科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评价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娜 .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17(1):29-34.
[2].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21-29.
[3]. 马文英. 基于OBE 培养模式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7,(21):108-109.
[4]. 李璠 . 基于 OBE 理念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例 [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40(05):103-108.
课题名称:基于 OBE 理念的工科基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课题编号:2024JG-YB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