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样态建构与实施
陈金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演进,传统语文教学逐渐向注重学科融合、实践性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跨学科思维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跨学科学习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
关键词:教材资源;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
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将跨学科学习纳入语文课程,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改革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一)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科学等跨学科元素,这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科学、艺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僵化。同时,跨学科学习也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跨学科学习能够将枯燥的语文知识与其他有趣的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自然的课文时,可以结合科学知识来解释课文中的自然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培养未来所需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跨学科学习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样态建构与实施特点
(一)内容生活化与广泛性
跨学科学习着重于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习变得更为生活化和实用。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灵活运用教材资源,巧妙融合历史知识、科学原理及艺术元素,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广度。这种广泛涉猎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增强了他们对世界的多元认知与深刻理解,为他们成长为具备综合素养的社会成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方式多样性与灵活性
跨学科学习尤为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在互动与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角色扮演加深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实地考察则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长了见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形式,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成为具备全面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源整合与融合性
跨学科学习呼唤着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具备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巧妙地将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相结合,设计出既富有创意又具融合性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融入科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种融合性的学习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未来人才铺设了坚实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激发出无限的创意和潜能。
(四)实践性与应用性
跨学科学习尤为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理念更是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为学生提供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力量,为他们将来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评价多维性与全面性
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在于强调评价的多维性和全面性,尤其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从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知识维度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技能维度则侧重于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信息搜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情感态度维度则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责任感以及对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态度。这种多维性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样态建构与实施策略
(一)设计问题导向学习任务
通过设计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燕子》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燕子的图片或亲自观察真实燕子,记录它们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燕子飞行如此轻快。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燕子飞行特性的好奇心,还为他们提供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接着,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燕子的飞行原理,特别是空气动力学在燕子飞行中的应用,分析燕子的翅膀结构如何影响飞行效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拓展了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美术课程,让学生画出燕子的飞行姿态,并鼓励他们用生动的比喻句来描述燕子的飞行美态。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二)整合多学科资源
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语文、科学、艺术、历史以及地理等多学科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动描写方法,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与意境。同时,结合地理课程,教师可以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使学生对该地区的自然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此外,通过STEAM课程,学生可以动手制作西沙群岛的立体地图,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结合海洋保护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整合学习,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为成为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未来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设实践环节
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创设实践环节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乐趣的有效途径。以“面面俱到”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不同地区面食的制作方法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学生们被鼓励走出教室,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参观面食店、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各种面食的制作工艺、风味特点及其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动手制作面食,更深刻体会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最终准备出了一份份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小报告,并在班级中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面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推进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丰富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火烧云》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平台和虚拟实境技术,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课堂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通过在线讨论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火烧云照片,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火烧云的美丽景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借助虚拟实境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火烧云观赏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彩的火烧云之中,更直观地感受火烧云的壮观景象和色彩变化。通过虚拟实境的互动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对火烧云的描写,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将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组织跨学科主题活动
跨学科主题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跨学科学习魅力的绝佳平台。以“唐诗里的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为例,教师精心策划,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唐诗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通过诗歌朗诵,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唐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还能在朗诵中锻炼语言表达和舞台表现力。诗歌创作环节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尝试模仿古人风格,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作。此外,课堂辩论环节更是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向高潮,他们就唐诗中的某一主题或观点展开激烈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跨学科学习的无限魅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以“天气现象与表达”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体验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在项目初期,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课文,不仅增强了语感,还学习了如何运用象声词来生动描绘雷雨的声音和场景,这既是对语文知识的深化,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随后,教师结合科学课程,引导学生探究雷雨形成的原理,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此外,项目还融入了音乐元素,学生通过用节奏表现雷雨的声音,不仅加深了对雷雨氛围的感知,还锻炼了音乐节奏感和创造力。在项目的高潮阶段,学生被鼓励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雷雨小诗”或制作一份“雷雨小报”,这不仅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对他们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次检验。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科学、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依托教材资源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增强了他们对世界的多元认知与深刻理解。因此,依托教材资源,巧妙地融合多学科知识,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廖轶华.问题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J].语文建设,2024,(20):87.DOI:10.
[2]张俊青.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6):135-137.
[3]李智慧.在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华夏教师,2024,(0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