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AI 赋能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
彭力立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重塑全球商业格局,传统商科教育面临深刻变革。新商科作为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创新模式,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与数字技术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普及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及创新空间。目前,AI 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正从简单辅助工具往深度融合方向转变,正在重新构建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各个国家的教育部门都在纷纷制定 AI 教育战略,以此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AI 赋能路径探索已然成为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课题。
一、AI 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AI 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明显体现在教育范式革新及人才供给优化这两个关键维度上 。在教育范式革新方面 AI 技术突破传统商科教育知识传授单向性的束缚,借助智能学习分析与动态调适机制实现教育内容及学习者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商科教育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培养方向进行深层转变。在人才供给优化方面,AI 赋能有效化解传统人才培养及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结构性错配, 将数据科学,算法逻辑,数字化运营等前沿技能融入商科课程体系。 培养既具备商业理论基础又掌握数字化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兴数字产业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
二、数字化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的AI 赋能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AI 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破解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创新路径。
1. 重塑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商科知识架构
数字化商科知识架构的重塑靠 AI 技术达成学科边界突破与知识体系重组 [1]。机器学习算法经分析全球商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自动识别传统商科课程里缺失的数字化技能模块,把数据挖掘,算法思维,数字化运营等核心能力融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传统课程。智能推荐系统依据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特点,为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字营销等专业方向定制差异化的知识结构,以此确保培养内容及产业需求能实现精准匹配。AI 驱动的课程更新机制实时捕获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应用趋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权重分配,让学生在掌握商业基本原理基础上深度理解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货币等新兴商业形态的运作逻辑,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的跨学科关联网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性思维,去理解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之间的内在逻辑。
2. 创新教学模式的智能化人才培养机制
智能化人才培养机制依靠 AI 技术达成教学过程个性化定制以及能力发展的精准引导。自适应学习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进度动态调整商业案例的复杂程度,当学生在数据分析能力方面展现突出表现时,系统推送量化投资及商业智能等高阶应用场景来培养其数字化商业环境决策能力 [2]。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沉浸式商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孵化器与跨国公司及投资机构等环境体验不同商业角色,学生通过参与产品定价与市场拓展及风险评估等关键决策过程培养商业敏感度与实战操作能力。AI 导师系统结合学生职业规划与能力特长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及发展路径,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学生学习过程困惑点与兴趣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在适合学习轨道获得最大化能力提升。
3. 优化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数字化能力测评
全过程数字化能力测评体系借助 AI 技术达成对学生商业素养发展的立体化监测以及综合性评估。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通过记录学生在商业模拟,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里的行为表现,构建涵盖商业思维,沟通协调,创新能力,数字素养等核心能力的发展档案[3]。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的商业计划书,市场分析报告,投资建议书开展深度解析评估,其商业逻辑严密性与创新思维活跃度与数据运用熟练程度。预测性分析算法依据学生能力发展轨迹及行业需求趋势提前识别其在数字化商业环境中可能面对的能力短板并通过个性化能力提升方案助力学生在毕业前达到企业岗位核心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结语
AI 赋能新商科人才培养通过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商科教育中知识更新滞后,培养模式单一,评价体系僵化等关键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深化 AI 技术在新商科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推动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成熟发展,构建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学习生态系统。同时需加强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立健全 AI 教育伦理规范,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商科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长奎, 曾庆生. AI 赋能的新商科背景下会计学科教学改革与探索 [J]. 上海管理科学 ,2025,47(04):14-21.2. 沈锐安.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25,(17):117-119..3. 邓明明 . AI 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 [J]. 陕西教育 ( 高教 ),202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