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 + 档案” 背景下关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若干思考
李佳
中新绿雅(重庆)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00
引言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步伐,将其打造为推进新时代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各地应积极发挥大数据、 互联网 + 、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动作用,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加强整合与运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体系和全领域的转型,打破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方法,加强档案工作现代化治理水平和工作服务能力。
1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
1.1 软硬件设施齐全
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数字档案馆要以软硬件配套设施为保障,构建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该系统应该以“五位一体”的总体架构为基础,按照OAIS 参考模型和国内最新标准来设计,并与办公、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在电子文件管理上做到全环节管控和资源共享。硬件上需配备大量存储设备以及高性能服务器,以满足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布置路由交换设备以创建高速网络环境,保证数据传输和用户访问效率;同时配置各种终端设备,方便用户操作。从软件层面来说,需要依托专业管理平台完成档案整理和保管,利用数据库系统来支持数据检索与分析,结合智能分析工具深入挖掘资源价值,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信息的安全。最终利用系统集成技术把各种软硬件有机结合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
1.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完备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要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根本,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来进行。依托信息网络和一体化管理平台,创新档案业务指导机制,积极应用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智能化转型。根据《实施条例》的要求,各单位必须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中,重点提高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能力,并且要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有效衔接,保证从生成到归档全流程受控。
1.3 人才队伍建设与时俱进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急需一支紧跟科技潮流、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团队。面对档案管理智慧化转型加速推进,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依靠高素质、复合型的人力资源,推进档案馆系统的整体升级。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正促使档案事业进入全面数字化阶段,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持续创新。这就要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需呼应信息革命的趋势,从多个方面实现与时俱进:一是鼓励创新思维,探索智慧档案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二是建立健全持续培训机制,系统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提升团队整体的数字素养;三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档案馆的深度合作,促进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的融合,吸引和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四是完善人才激励和成长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为档案馆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 数字档案馆建设新格局
2.1 以法律为准绳,加快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2024 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国家档案局把本年度工作重心放在全面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现代化建设上,引领档案事业步入结构优化、效能提升的新阶段。此次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深度开发档案数据资源,提升档案在数字环境下的记录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促进业务流程创新与档案价值重构。根据《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各单位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发展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办公、业务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功能,实现办公业务系统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对接,夯实全流程数字管理的基础。
2.2 以安全为核心,细化落实档案安全责任
数字档案馆建设一定要以安全为本,把档案安全当作不可跨越的红线和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构建系统、 严密的安全新格局要从管理、设施、技术三个方面具体落实安全责任,一是明确并压实各级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从风险预警、隐患排查到事故追责的全链条制度。实行档案分级分类保护,完善温湿度控制、出入库管理等常规保管制度,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持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及应急响应水平。二是严格按国家规范设计、使用档案馆建筑,保证库房面积、承重、防火、环境控制等符合标准。配备专业档案装具、监控、环境控制等设备并定期维护,从物理空间和硬件等方面筑起安全防线。三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严格执行电子档案备份制度,对重要的电子档案进行异地异质备份。加快建设灾备系统,综合利用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信息技术,实现物理档案与数字信息的协同保护,全面提升整体安全防御能力。
2.3 以融合为目标,示范带动凝聚全域合力
数字档案馆建设正从深度融合和全域协作出发迈向新阶段,其核心是要打破区域、层级和资源壁垒,借助典型示范和整体联动,全面提升全国档案信息化整体水平。为破解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问题,要着力构建资源共享、能力协同、标准统一的新格局。首先依托先进地区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经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通过口对口支援、跨区合作等途径,将技术成果、管理方式、人才资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扩散。建立跨地域共享联盟,促进馆际资源互通、业务协同,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全区域合力。积极引入云计算、 通过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建设全国性或区域级的档案信息服务云平台,提升数据处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统一平台推进档案数据集约化管理,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开展面向不同区域、 不同层级档案专业人员的全国性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提供人才支持。同步建立覆盖项目建设全周期的质量监督和进度管理机制,保证各地数字档案馆建设按规范要求快速推进、健康发展。
结束语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面对“互联网 + ”时代的机会和挑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把安全作为核心,把融合作为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资源体系、加强人才支撑,构建依法治理、技术先进、区域协同的新格局。未来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力度,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促使档案管理迈向智能化、服务化、共享化的阶段,让档案信息资源的治理与价值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 蒋国勇 . 从数字档案馆建设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 [J]. 档案学研究 , 2010(4):3.DOI:CNKI:SUN:DAXY.0.2010-04-006.
[2] 金更达, 何嘉荪, 何达多. 数字档案馆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与服务研究之三 [J]. 档案学通讯 ,2005(6):71-73.DOI:CNKI:SUN:DAXT.0.2005-06-020.
[3] 陈艺丹 .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 [2025-09-22].DOI:CNKI:CDMD:2.1015.32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