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研究

作者

周蓓

仁寿县汪洋镇涂家九年制学校

一、引言

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文字精炼、意境深远,是小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入口。然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重记忆轻理解、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优化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分析,探索有效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教材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较为丰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布均匀,内容涵盖写景、抒情、哲理等多种题材。既有浅显易懂的诗歌,也有寓意深远的名篇。教材注重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部分教材配有注释和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教师教学方式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讲解加背诵模式,注重字词讲解和意思翻译,而对诗歌意境、文化背景、情感表达等方面涉及较少,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理解与情感共鸣。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小学生普遍对古诗词有一定兴趣,尤其对朗朗上口、画面感强的诗歌更易接受。但由于教学方式枯燥,理解难度较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处理过于表面,忽视文化背景与审美体验;

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体现,学习方式被动;

评价机制不合理,过于侧重机械记忆和考试成绩。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古诗词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新教学时代的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古诗词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审美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对诗歌表面知识的讲解与记忆。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的内容应该遵照分阶段的教学尊则,并根据年级段特点、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内容设计要兼顾诗歌的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文化背景进行整合。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会背”到“会读、会想、会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身临其境:充分使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增强其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PPT、动画等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感官上理解诗歌。

游戏化教学设计:通过诗词接龙、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四)教学评价机制优化

当前的评价机制偏重记忆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理解、表达、创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建议建立多元化、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以《静夜思》为例的优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知思乡情感;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月夜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想“月亮”带来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文本解读:结合 PPT 逐句讲解《静夜思》,解释“床前明月光”等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创意表达:分组表演课本剧《静夜思》或创作相关画作,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诗歌的情感;

总结评价:通过小组展示与创作,进行课堂反馈与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身临其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静夜思》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情感认同。朗读与表演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创作与绘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创新和鉴赏能力。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使得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学反馈:

家长和教师反馈称,学生在课后更加热衷于讨论诗歌,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创作。通过该教学方案,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文化。

五、存在的困难与反思

(一)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古诗词教学经验;

教学资源匮乏,优质教学课例和配套素材不足;

课时有限,系统性教学难以保障。

(二)对策与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古典文学修养与教学设计能力;

建立校本资源库,鼓励教师共享教学成果;

与家长合作,拓展课外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古诗词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古诗词教学将朝着更加多样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古诗词教学不仅将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将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多样,信息化技术将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目前,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古典文学素养,无法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为此,应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资源的不均衡性: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差距较大,优质的教学资源难以普及。为此,应通过政府支持、学校协作等方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七、结论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文化自信。在未来,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古诗词教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李红 .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1(5): 76-78.

[3] 张艳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路径探析 [J]. 教学与管理,2022(10): 54-57.

[4] 王磊 . 情境创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小学语文教学,2020(12): 33-35.

[5] 陈晓燕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J].教师教育论坛,2023(2):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