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与小学道德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林义奋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龙山小学
一、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小学德育的契合点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属性与深厚的道德教育内涵。其核心精神包括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的英雄主义情怀,这些都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和生动的教育素材。
小学德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初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与价值判断能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这一阶段的德育重在熏陶和引导,强调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和榜样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目标。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认同,还能通过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形成正向发展。此外,地方红色文化的“身边性”与“可触感”更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挖掘不足,课程内容匮乏
当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尚未实现系统化的梳理与开发,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教育内容仍散见于民间或地方志书,缺乏标准化、可教学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面向低龄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较为稀缺,呈现出内容零散、体系不全、教材不适龄的问题,难以有效融入常规德育教学之中。
(二)教师认知有限,实施能力不足
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实际情况中,不少小学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教育价值了解不深,仅停留在口号式或应景式的教学层面,缺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此外,德育课程往往缺乏系统的培训支持,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时面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模糊等困境,影响了课堂的吸引力与教育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体验感和参与性
在实际教学中,红色文化德育常采用讲授、朗读等传统灌输式方式,内容较为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情感丰富,更需要借助情境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内心情感和价值认同。缺乏研学活动、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得红色文化教育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四)评价机制缺失,成效反馈不够明确
德育教育的成效评估本就具有一定的隐性与延后性,而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评价更缺乏系统的工具与标准。目前多数学校仍采用以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过程性指标”为主的形式,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等层面的变化,导致教学反馈缺乏深度,也难以为课程的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融合困境的应对策略与优化路径
(一)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与课程转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分散在民间、史料或纪念场馆中,缺乏统一归纳与整合。教育部门应发挥统筹作用,联合党史研究机构、红色纪念场所和基层文化力量,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课程化开发,制作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课件与活动方案,推动资源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
(二)提升教师红色文化教学能力
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红色文化的传递效果。应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教研活动和红色教育实践等方式,加强教师对本地红色历史的理解和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认知。同时,可组织教师赴革命纪念地进行实地研学,增强情感认同与教育热情。还应加强德育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综合活动和班级管理的能力,推动“有意义的内容”与“有意思的形式”深度结合。
(三)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增强学生体验感
为了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参与度,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德育活动。如组织红色故事会、情景剧演出、红色歌曲传唱、手抄报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红色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研学旅行、走访烈士故居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革命精神,激发道德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四)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推动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而传统德育评价多依赖形式化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价值发展。学校应探索建立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德育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在价值观认同、行为习惯、合作意识等方面的长期变化。可结合成长记录袋、同伴互评、教师观察记录、主题反思日记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红色文化德育中的成长轨迹。此外,适当引入家长和社区评价,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反馈的育人机制。
四、结语
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教育价值,在小学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德育课堂,既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未来,只有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融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 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以河北省相关实践为例 [J]. 李丽丽 . 新生代 ,2021(04)
[2] 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应用探究[J]. 陈玲芝 . 求知导刊 ,2023(34)
[3] 论红色文化现实意义的重要性[J]. 张文龙; 邓永禄. 党史博采 ( 下 ),2021(06)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J]. 郑志源 . 天津教育 ,2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