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

侯春鹏 赵金鹏

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蚕庄金矿,山东 烟台 265400

1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1 提高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建筑工程重要施工工艺,能确保建筑结构形成稳固整体体系。科学配合比设计与规范浇筑工艺,让混凝土硬化后有优异抗压性与耐久性。在高层建筑、桥梁等重大项目中,坚实结构体系是工程安全保障。如高层建筑,采用标准化浇筑技术,可使立柱、横梁、楼板等关键构件紧密连接,形成协同承载体系,抵御地震波、风荷载等,提升建筑稳定性与安全性。

1.2 适应复杂形状与设计需求

随着现代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设计理念日趋多元化,各类不规则几何形态与复杂结构体系应运而生。混凝土浇筑工艺凭借其显著的可塑性特征,在模板体系的科学支撑下,能够精准浇筑成型各类异形构件。无论是具有独特曲面造型的标志性建筑,抑或是包含复杂孔洞与凸起结构的创新设计,均可通过混凝土浇筑技术实现毫米级精度还原。这一先进工艺为建筑设计师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有力推动了各类创新设计理念向实体建筑的转化进程。

1.3 施工效率高且成本较低

与其他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相比,混凝土浇筑技术具有显著的施工效率优势。在大型工程建设实践中,该技术能够通过专业化搅拌车辆将混凝土原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并依托泵送设备实现高效精准浇筑,从而大幅缩短工期。同时,混凝土作为主要建材,其原材料供应渠道畅通,市场价格合理,在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可切实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特别是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混凝土浇筑技术不仅能够快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更能实现建设资金的高效节约,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4 良好的防火与防水性能

混凝土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具有显著的防火性能优势。该材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抵御高温侵袭,保持结构完整性,为建筑工程构筑坚实可靠的防火屏障。特别是在工业厂房、物资仓库等重点防火区域,混凝土结构体系能够充分发挥防火阻燃作用,切实防范火灾扩散风险,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科学掺加防水剂等外加剂,混凝土材料的防水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地下工程、蓄水池等特殊应用场景中,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工艺,可有效解决地下水渗漏问题,确保建筑物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2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2.1 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领域推广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安全为先的工作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浇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首要任务是对原材料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检验。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胶凝材料,其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安定性等关键指标必须严格对标工程设计要求。特别是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当优先选用水化热指标较低的优质水泥品种,切实防范和有效控制温度裂缝等质量风险隐患。同时,要高度重视砂石骨料的质量管控工作,其颗粒级配、含泥量等技术参数将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强度。其次,必须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做好配合比设计工作。要立足工程实际需求,围绕强度等级、抗渗性能、耐久年限等重要技术指标,通过系统化试验确定最优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要深入调研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运输距离、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再次,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对模板安装和钢筋绑扎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验收。模板的几何尺寸、断面形状、垂直度等技术参数必须严格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充分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承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向压力和施工荷载。钢筋的品种规格、布置密度、锚固长度等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其连接方式和接头位置必须确保准确无误。

同时,要彻底清理模板内部杂物和钢筋表面油污,切实保证混凝土与模板、钢筋之间的粘结强度。此外,必须合理调配施工人员和设备资源。施工人员要熟练掌握混凝土浇筑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明确岗位职责。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等机械设备必须提前完成调试检测工作,确保性能良好、运转正常。同时,要配备必要的备用设备,以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情况。

2.2 浇筑过程的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科学把控浇筑顺序与工艺方法。针对常规基础及柱、墙等主体结构,应当采用分层浇筑技术方案,各层厚度须合理控制,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达到密实标准。在梁、板结构浇筑作业中,必须遵循“先梁后板”的施工原则,即先行浇筑梁体,随后由一端向另一端有序推进,待梁体浇筑至板底位置时,再与板面同步浇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下落高度的管控工作。当自由倾落高度超过 2 米时,必须采取串筒、溜管等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混凝土离析风险。在浇筑全过程中,要严格把握振捣作业关键环节,科学确定振捣时间(通常控制在 20-30 秒范围内),以混凝土表面停止明显下沉、消除气泡、出现泛浆为宜。振捣器操作必须做到 " 快插慢拔 ",插点布置要均匀合理,确保不出现漏振或过振现象。同时,必须合理控制浇筑作业进度。既要避免因浇筑速度过快导致振捣不足而产生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也要防止因速度过慢造成混凝土初凝,影响结构整体性能。施工过程中,要指定专人负责模板及钢筋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模板变形、钢筋位移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

2.3 浇筑后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工序完成后,及时开展科学规范的养护工作是确保其强度指标和耐久性能达标的重要保障。养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混凝土结构创造符合标准的温湿度环境,促使水泥基材料充分完成水化反应过程,进而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整体强度水平和长期耐久性能。关于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必须严格遵循以下规范要求:对于普通混凝土结构,在完成浇筑作业后 12 小时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覆盖并实施保湿养护。养护方式应根据工程实际科学选用,可采取覆盖塑料薄膜、浇水养护或喷涂养护剂等规范化措施。浇水养护时,要确保混凝土保持湿润,养护期限不少于 7 天;对于具有抗渗要求的特殊混凝土,养护时间必须达到 14 天以上。在养护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做好温度管控工作。当环境温度低于 5℃时,严禁采用浇水养护方式,必须采取覆盖保温材料等切实有效的保温措施,严防混凝土结构发生冻害。同时,要坚决杜绝在养护期间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扰动行为,切实保障混凝土结构强度与长期耐久性。

3 结语

混凝土浇筑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关键性核心技术,其科学化、规范化应用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剖析该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实施要点,能够为工程建设实践提供更加系统化、标准化的技术指引。展望未来,随着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化,混凝土浇筑技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智能化施工装备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有力支撑下,该技术有望在特殊环境施工、绿色低碳发展以及精细化管控等重点领域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广大行业从业人员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动态,立足工程实际需求,持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推动建筑工程领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占飞,张勇周 .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中高层建筑工程中的运用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2):214-216.

[2] 郝禄禄 .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J]. 居业,2022,(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