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价值意蕴和现实路径研究

作者

李印福 顾雨凝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形成与发展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著名的“九一八”事变,辽宁人民率先奋起反抗,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发出了第一份抗日宣言,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抗战的最前线。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地。

1. 时代背景

谈到中国抗战起始点,当以时间为基点,简单地说,就是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发生的时刻问题。九一八前夕,驻扎在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们不顾“不抵抗”的命令,进行突围反击,拉开了“九一八战争”的序幕。北大营将士们在强大敌人发起进攻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无可置疑,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不能以一次战役的胜利或者一条战线的持续性全面地体现出来。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其特点是:其开始时间之早,参与范围之广,思想动员之深入,其后果之深远。

2. 发展历程

对于辽宁抗战的年代划分,一般都以“十四年”为参照,即从 1931 年“九一八”事件开始,一直到 1945 年日本被打败,抗日战争才结束。事实上,辽宁的抗战从 1894 年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丹东东港被日军占领,直至日本被打败后,1956 年沈阳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对抚顺战犯进行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辽宁人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辽宁抗战是从1894 年开始,一直到1956 年结束。

从时间脉络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从1931 年到1945 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包含着辽宁人民带头反抗敌人的英雄事迹,以及各个抗日将领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这些都构成了能够在战争年代给予抗日志士的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抗日战场上人们对日军的坚强反抗的一股坚强的动力。与此同时,在辽宁抗日期间,人民群众还以不同的方式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创办报刊、社团,创作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抗日文化。抗日文化成为了激励人民勇敢抗击侵略的一面精神旗帜。他们以抗日文化形态,在敌军心中挥起了刀剑。即使部分人牺牲了,还有更多人坚持下去。抗战文化中有很多不朽的歌曲,如“起来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东北地区抗战胜利的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激励全国各族群众勇往直前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比如李兆麟、于天放和陈雷等人所著的《露营之歌》,不仅是对抗日联军西征历程最真切的描述,而且更坚定了他们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东北的抗日意志和决心。抗战诗歌是抗战时期战胜敌军的一种强大思想武器。其二是 1945 年至 1956 年期间,辽宁抗战胜利后,各地的抗日旧址和古迹都被保存了起来。这些古迹在平时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材料,对继承和发扬抗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日战争起始地”的价值意蕴

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是开始的时间最早,经历的时间最长。中日甲午战争首先给辽沈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中辽宁人首当其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辽沈人民率先发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1905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日俄租借的旅顺、大连和南满铁路的权益,开始全面入侵、渗透东北,尤其是辽宁,辽宁人民展开了各种反日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期受压迫、奴役的辽宁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抗日情绪,并最终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爆发和宣泄。各种抗日武装团体纷纷成立,从自发到有组织地发展起来。从辽宁义勇军到东北人民革命军,再到东北抗联,一批又一批伟大的抗日爱国志士,他们在战斗中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同敌人作斗争,直至抗战的最终胜利。这就是辽宁人民在抗战中坚持得最久的原因,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2. 辽宁抗战中涌现出的爱国人物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极具教育性

“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东北进行了侵略,屠杀了我们的同胞,而我们当时的国家却没有任何反抗举措,辽宁各地的群众自发地组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武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抗日救国高潮。义勇军消退之后,东北抗日联军又转战于东北,与日本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其间,邓铁梅,黄显声,杨靖字,赵一曼等人以坚定的抗日信仰,视死如归的沉着冷静,勇敢无畏的精神阐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崇高伟大。辽东战争期间,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李春润,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向周围的战友们说:“我们要联合起来,一起抗击日寇。”李春润怀着对抗战胜利的期盼和自己不能亲眼看到的无尽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三十三岁。在东北民众自卫军创始人邓铁梅被逮捕之后,一个日本官员故作斯文地表示对邓铁梅非常欣赏,并请邓铁梅为自己的扇子题词。邓铁梅拿过折扇,振笔疾书“五尺身驱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写完后把笔一扔,对日本军官怒目而视。邓铁梅宁死不屈的气概令人钦佩。

辽宁的抗战英雄们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在抗战时期成为了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不仅引导着人民继续抗日,也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念,成为了辽宁抗战留给我们的最好的教科书。

三、弘扬“抗日战争起始地”红色文化的现实路径

东北人民在经历长达14 年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组成了联合军队,简称“东北抗联”,同时也形成了伟大的抗联文化。经过 14 年的战斗,东北抗联共计歼灭了18 万日伪军,俘虏了76 万多名日本士兵,阵亡了一百多位著名将军,无数的无名战士,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抗联文化也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遵循,为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1. 利用东北抗联文化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代依旧处于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中,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信念软弱的现象,而加强抗联文化教育是净化党员干部思想的重要武器。

1.1 加强抗联文化的宗旨教育

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讲,抗联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存在的,十四年间作为孤悬敌后而取得胜利的武装力量,抗联无疑是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以抗联文化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将为民服务、为民造福作为个人价值追求,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 加强抗联文化的作风教育

以赵尚志名义发出的《关于整饬军队纪律问题给各师负责同志的信》以三军党委名义发出的《为反对各种倾向,巩固党的阵营,提高党与军队政治威信的决议》《为纠正腐化现象,实现共产党员在三军中光荣模范的决议》等文件,它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党员的政治意识、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四风”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净化党的政治生态,对各类不良风气进行全面的整治,对腐败现象进行零宽容的惩处,使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本领得到进一步提高。”只有全面纠正不正之风,才能保证党的廉政性、先进性和纯洁性,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

2. 利用东北抗联文化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历史发展进程表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新时代的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东北地区抗日战争史实丰富,凝练成的东北抗联文化更是我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变成经济的优势。

2.1 打造抗联文化地区品牌

要想提升抗联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必须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东北距离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邻近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潜在游客较多,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模拟抗联经历,打造抗联文化体验区、纪念公园、度假区,建设抗联红色走廊,推出抗联文化纪念品,能够吸引众多人的兴趣,从而展现大国形象。

2.2 建设抗联爱国教育基地

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博物馆合作,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将博物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教育基地,要实现“让馆藏文物,让广大土地上陈列的文物,让古籍中的文字,都变得鲜活。”爱国教育基地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阵地,能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正因为其公益性的特征,政府更应该担起责任,做到专款专用。这些方式增加了群众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结语

辽宁作为“东北抗联”的发源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以爱国热情、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中,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始终顽强地进行着抗日斗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回顾中国14 年来的抗战历史,从“九一八”事件揭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开始一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止,辽宁抗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历经 14 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反对世界法西斯 , 为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 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今天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伟大的抗战精神仍然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 ,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 党建,2021 (4):4-11.

[2] 习近平.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战研究[N].人民日报,

2015 - 08 - 01(1)

[3]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2)

[4] 刘照磊 . 东北抗联精神及当代价值 [J]. 理论观察, 2018 (4):5-7.

[5] 薛金艳. 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 81-8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二卷 ) [M]. 北京 . 外文出版,2017: 183.

[7]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 ( 第二卷 )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