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仓储环境下人机协作安全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

王兴武

沈阳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物流行业经历了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快速演进。智能仓储作为新兴的仓储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零售业及电商平台,成为推动供应链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智能仓储系统中,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操作并存,人机协作成为主流。然而,人机协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拣选、搬运和分拣过程中,机器人与人员可能发生空间冲突;在任务分配上,由于算法优化不足,可能出现人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信息交互层面,人机之间存在沟通延迟与误判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降低仓储效率,还会增加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探索智能仓储环境下的人机协作安全管理模式优化路径,既是保障仓储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整体水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人机协作中的风险要素,提出可行的安全管理模式优化策略,从而推动智能仓储在安全性与效率方面的双重提升。

一、新时代智能仓储与人机协作的基本特征

智能仓储系统的出现源于工业4.0 与智能物流发展的需求,其本质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仓储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在这一系统中,人机协作主要体现为人类与机器人共同完成仓储作业。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业任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与机器需要在拣选、搬运、打包等不同环节协作,这要求双方具有高度的任务适应性;其次是空间共享的动态性,人员与设备往往在同一空间中作业,这对路径规划、安全隔离与风险预警提出更高要求;第三是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只有实现人机间的高效沟通,才能避免误操作与延迟带来的安全风险。因此,智能仓储的人机协作并非简单的“人辅助机器”或“机器替代人工”,而是强调双方在同一系统中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智能仓储环境下人机协作的安全风险分析

人机协作在智能仓储中展现出高效与灵活的优势,但其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从空间冲突的角度看,仓库作业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人员与机器人共享通道和作业区域,如果缺乏科学的空间规划与实时监控,极易发生碰撞事故,危及人员与设备安全。从任务分配的角度看,调度系统若不能精准匹配人机作业能力,就可能出现机器人或人员超负荷运行,甚至因任务延误而带来潜在风险。从信息交互的角度看,智能仓储高度依赖传感器与通信网络,若出现传感器误差、信号延迟或数据丢失,便可能产生错误指令,造成协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人员本身的操作习惯、心理状态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人机协作的安全水平。由此可见,安全问题不仅来源于技术层面,还涉及管理与人的因素,需要多维度的防范与优化措施,才能在发挥人机协作优势的同时保障整体运行安全。

三、人机协作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智能仓储环境中的人机协作安全管理亟需从多维度进行系统优化,以适应高自动化与高密度作业场景的复杂需求。制度层面需建立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安全规范与行为标准,确保协作流程在规范指引下高效有序运行。技术层面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感知系统,实现对作业路径的精准规划与动态调整,提升设备运行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员与设备间的冲突概率。人员培训环节可借助仿真演练、虚拟现实等新型手段,使员工在模拟环境中熟悉智能设备特性,提升协作能力与风险应对水平。监控体系则应覆盖整个作业流程,实时采集并分析关键数据,借助智能预警系统实现隐患的动态识别与高效响应。通过多策略协同构建的管理体系,不仅保障了智能仓储中的作业安全,也为未来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人机共融作业模式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智能仓储安全管理的实施路径

切实提升人机协作环境下的安全水平,需要将优化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在制度层面,应推动安全管理制度朝着标准化与精细化方向不断深化,围绕作业环境布置、任务执行流程、交互规范及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明确的操作标准与行为准则,确保协作过程流程可控、责任明晰。在技术支持方面,可依托人工智能驱动的任务调度系统,提升任务分配的合理性与动态适应能力,确保人员与设备的作业节奏精准匹配。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构建对作业空间的实时感知体系,增强系统对障碍物、人员位置及设备状态的动态捕捉能力,从源头降低操作冲突与误动作的发生概率。

在智能仓储系统不断演进的背景下,管理方式需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通过构建兼具激励效应与行为规范的管理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人机协作的主动性,还能增强其在智能系统中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形成协作共赢的内部运行氛围。在治理机制层面,亟需建立多元协同的合作格局,推动企业、技术服务方与行业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风险防控责任共担。通过跨主体联动与机制协调,将有助于形成全链条、全流程、全参与的安全治理闭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制度规范、技术支撑、行为管理与系统治理等关键要素,构建起覆盖各环节的综合性安全保障体系,不仅提升了智能仓储的运行质量,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可控的支撑结构与治理基础。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优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加速演进,人机协作安全管理模式正经历由静态控制向智能感知、动态响应与个性适配的深度转型。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与边缘计算等先进手段,系统具备了对作业风险的前瞻性识别能力与实时应对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快速捕捉异常行为、调整作业策略,显著提升整体安全防控水平。在管理理念上,更多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协作关系,注重人机之间的行为节奏与认知匹配,推动构建主动适应、互信协同的工作环境。系统设计逐渐摆脱单一控制思维,转向支持个体差异与行为动态的柔性管理模式。制度层面不断强化的政策支持与法规引导,也为智能仓储安全管理提供了规范化路径,推动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从单点治理向系统协同演进。多方要素共同作用,正重塑人机协作的技术边界与治理模式,为构建智能、高效、安全的作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人机协作模式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在安全保障与运行效率之间实现动态平衡,通过前沿技术的深度嵌入与管理机制的持续创新,提升智能仓储系统的整体韧性与环境适应能力。在高自动化作业场景中,系统需具备对复杂环境与突发情况的快速感知、精准判断与高效响应能力,这对安全管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实现作业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保障人员与设备的运行安全,已成为决定智能仓储系统是否具备高质量运行能力的核心问题。构建具备自学习、自调整功能的智能协作机制,强化人机之间的信任互动与协同配合,推动从“工具式协作”向“伙伴式协同”转变,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技术驱动与制度完善需同步推进,在数据支持、智能识别、行为预测与风险控制等方面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形成以人为中心、科技赋能的智能化安全治理新体系,为构建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智能仓储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

智能仓储环境中的人机协作不仅是提升作业效率的关键环节,也构成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与难点。基于对人机协作基本特征及潜在安全风险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以制度设计优化、技术支持升级、人员培训强化与系统监控完善为核心的综合性优化策略,旨在构建更具适应性与前瞻性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制度层面,通过建立细化操作标准与责任机制,为协作流程提供有力保障;在技术方面,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手段,实现对协作过程的精确感知与风险预判;在人员培养上,通过引入虚拟仿真与实操演练,增强操作人员对智能设备的理解与应变能力;在系统监控中,建立动态预警与反馈机制,提升问题响应速度。研究显示,只有在制度规范、技术支撑、人员素养与协同治理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才能确保人机协作既高效运行又安全可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管理机制与先进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多学科视角完善人机协作模式,为智能仓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凯 . 智能仓储系统中人机协作模式研究 [J]. 物流科技 ,2021, 44(12): 55-59.

[2] 李敏 .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仓储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J]. 中国物流与采购 , 2022(6): 41-45.

[3] 张宏 . 智能仓储环境下的安全风险与管理对策探讨 [J]. 现代管理科学 , 2023(3): 72-77.

王兴武 男 汉族 1984 年 7 月生人 辽宁省沈阳人 硕士研究生 安全高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