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历史内涵与发展路径
骆莙函 郦霄榕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经济学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人文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文经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学科,其影响已经在社会文化、经济领域广泛体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探索,是党新近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其一经提出便受到理论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阐释工作也已经迅速展开。研究和阐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需要,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需要,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
尽管对于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人文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限制了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些人文经济学研究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在人文经济学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程度不够高,一些研究局限于经济学本身,忽视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人文经济学理论渊源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十八世纪下半叶,亚当·斯密 (AdamSmith) 在《道德情操论》中对正义的强调触及人文经济学的基本议题,《国富论》的出版标志古典经济学诞生。早期的人文经济学延续对人的理论关怀这一研究传统,关注经济中的人性、道德和伦理等要素。但在 19 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逐步脱离人文学科向自然学科演进,与伦理学之间隔阂不断加深。20 世纪初,马克思·韦伯对交易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成的关系展开讨论标志着广义文化经济学的开端后,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备受国际经济学类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 世纪八十年代,继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人文经济学”概念后,人文经济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经济领域的“人文复归”为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人文经济学也成为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2023 年出版的《人文经济学——范式、系统和动力》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基础,对人文经济学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强调了人文经济学具有巨大潜能,且人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应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在我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党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出发,吸收习近平经济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核心部分,产生的有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形态和文化表达。近年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而丰硕的成果。早在2006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已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1 在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逐渐形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这一新的发展范式。近年来,对这一新范式的研究层出不穷。2024 年张继焦、侯晓晨发表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指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本质内涵,在理论层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在对西方人文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反思和超越,从唯物史观下文化与经济间辩证关系理解其理论内涵;在历史层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在实践层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秉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重要原则。深入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三重逻辑为我们准确理解人文经济学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复杂机制。此外,还有陈锐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上发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文经济学的生成机理与鲜明特色》,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这些对于人文经济学研究的文章都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问题备受国内经济学家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对于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综合来看,整体上对于人文经济学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这是由于人文经济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所导致的。首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对人文经济学生成机理、具体内涵和实践意义等的探讨,研究过于理论化,对实际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则较少;其次,国外研究虽然系统性强,但其结论在国内环境的实用性尚需验证,国内的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此外,在人文经济学研究中,跨学科融合程度不够高,一些研究局限于经济学本身,忽视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困难,为人文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提供现实支撑;克服“人文缺失”和“人文危机”,推动文化与经济相容互动,建立“人文”与“经济”贯通路径,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形成经济发展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继焦 , 侯晓晨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J].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6(05):80-8 7 + 1 0 0 .
2. 陈锐 .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人文经济学的生成机理与鲜明特色[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05):54-60.
3.张跃胜,吴莹昊,孙绍勇.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价值锚定和实践路径——兼论习近平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 [J].南开经济研究 ,2024,(06):37-54.
4. 任平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逻辑[J]. 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77(04):5-13.
5. 周绍东 , 李靖 . 人文经济学视阈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4,(05):93-104.
6.Casagrande, Sara. Human Economics: Paradigms, Systems,and Dynamics. Routledge, 2023.
7.Claus D .The Humanistic Economics of Krausismo[J].J o u r n a l o f C o n t e x t u a l E c o n o m i c s – S c h m o l l e r sJahrbuch,2020,140(1):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