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技术赋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守花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鹤壁 458030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途径[2]。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能成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人才。然而,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增加了课程思政教育的难度。再加上传统思政教育实践性不足,难以与职业院校学生注重实践操作的学习需求相契合,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亟待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解决这些问题。借助数智技术,创新课程思政工作,赋予时代活力,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3-4]。

一、数智时代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价值观进行分析,探索了各种有价值的思政教育方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并对其成效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检验,取得了不少收获 [5]。我国近来课程思政研究开展迅速,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与目标,明确了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中的重要保障 [6-7]。随着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数智技术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职业院校虽已经被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课程思政的课题,但仅停留在简单的资源数字化、构建线上课程平台等初级阶段。将数智技术与课程思政内容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较少,多数课程很少考虑如何运用数智技术去呈现思政元素在职业场境中的运用;很难看到有关思政数字资源与专业课程对接打通,企业案例库中嵌入思政元素的相关内容。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技术 + 思政 + 专业”跨界协作难于达成。根据以上情况,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8]。在数智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服务产业,助力社会发展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9-10]。

二、数智时代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构建

(一)课程思政理念革新

数智时代,充分认识到数智技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将其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1.“三全育人” + 数智驱动:“专业课教师 + 企业导师 + 思政教师”等多方主体从学生入学教育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整个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社会力量,以数字智能技术为基础将各环节之间进行全面打通,搭建起全方位的协同课程思政闭环育人体系,并开展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从而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职业导向 + 价值引领”:以契合企业真实岗位要求为切入点,密切对接实际工作中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勤业敬业、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这种育人模式既注重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基础,又着力培育符合职业规范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实现将铸魂育人同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二)技术赋能路径

1. 数智驱动实现精准思政教育: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学生在校课堂上课的数据、线上学习的过程轨迹和实践过程中的各项成果数据,从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思想转变趋势等对学生学情进行全面细致地摸排了解;再通过对精准学情分析,为每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案,精确匹配资源,提供匹配性的一对一指导;从而使思政教育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变成现在的“精准滴灌”。

2. 构建智能化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涵盖知识考核、技能水平、价值判断等多维度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语音识别、文本分析、视频行为捕捉等技术,全面记录和评估学生在课堂研讨、线上学习、小组协作、实训操作等环节的表现。定期向教师推送评价结果,以测评数据为基础支撑,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育人成效可量、可查、可追踪。

(三)创新思政教育路径

1. 打造模块化思政教学内容:借助数智技术把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并单独开设 “专业伦理”“行业法规” 等特色课程思政模块。如以 “快递管理实务” 课程为例,在讲授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时,润物无声地融入商业诚信、安全法规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2. 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积极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将行业榜样人物的奋斗故事、企业的创新实践案例以及社会责任担当事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如在教学中,引入疫情期间物流企业争分夺秒运送抗疫物资(食品或药品)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感悟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

三、结论

在数智技术时代,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思政精准育人创新实践迎来了绝好的契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借助人工智能赋能育人路径、创新课程设计,实现了从粗放型的“大水漫灌”到精准式“精准滴灌”转变。通过数智技术赋能,有效的解决课堂思政过程中存在“效果难量化”的问题,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获得思政养分,在其职业发展进程中做到润人无声。当下,职业院校应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探索新内容与新形式。展望未来,随着数智技术的迭代发展,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霍贺 .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 概论” 课时代感—— 以“筑梦杯”微视频大赛为例 [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34(03):97-99.

[2] 晏娜 . 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析 [J].大学 ,2022(03):44-47.

[3] 张竹锦 . 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 [J].大学 ,2024(18):43-46.

[4] 屈利明 .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 就业与保障 . 2021(16):174-175.

[5] 薛永苹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 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 [J]. 晋中学院学报 ,2013,30 (04):85-87.

[6] 马东景 .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探究 [J]. 学理论 ,2024(01):9-13.

[7] 陈健 , 徐红玲 .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实施路径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23):70-73.

[8] 裴红蕾 . 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3(01):126-128.

[9] 杨康贤 , 林丽芳 .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2(12):87-91.

[10] 房晶 .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 + 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路径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22):101-103.

作者简介: 张守花(1977-10), 女, 汉族,河南安阳人, 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