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探讨
蒋晓炜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海南省昌江县 572732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核能作为低碳基荷电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部分核电站因设备老化、运维滞后等问题导致容量因子偏低,制约了其竞争力。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实现高效稳定运行,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的意义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核电作为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其运行效率的提升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从能源供应维度来看,提升核电厂运行效率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电能,有效缓解区域性能源供需矛盾,增强国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韧性。例如,法国核电占比长期保持在 70% 以上,通过持续优化机组运行效率,不仅满足了国内电力需求,还实现了电力出口创收。从经济成本角度分析,效率提升意味着燃料利用率提高、设备维护周期延长和人力成本优化,可显著降低核电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运行效率提升 10% 可使核电站年收益增加约 3%-5% 。从环境保护层面考量,高效运行的核电机组能以更少的核燃料消耗产生等量电力,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同时降低化石能源发电的替代比例,助力实现碳减排目标。
二、妨碍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在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的进程中,存在诸多关键阻碍因素。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核电厂设备老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效率提升的 " 拦路虎"。以某运行超 30 年的压水堆核电厂为例,其主泵轴承磨损导致振动值超标,2023 年因主泵故障累计停机检修时长达到 127 小时;反应堆压力容器监测系统的传感器老化,使温度、压力数据采集延迟达 3-5 秒,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与精准度。同时,技术更新迭代滞后问题突出,模块化小型堆(SMR)、超临界水冷堆(SCWR)等新型高效反应堆技术,因现有核电厂设计兼容性不足、改造成本高昂等原因,难以快速应用于实际生产,导致整体发电效率提升陷入瓶颈。
管理层面的弊端同样显著。核电厂普遍存在多层级管理架构,某百万千瓦级核电厂从运行异常报告到决策下达需经过7 个部门审批,平均耗时达 2.3 天,致使问题处置效率大幅降低。设备维护、生产调度、安全监督三大核心部门之间存在明显协作壁垒:生产部门为保发电指标推迟非紧急设备检修,安全部门坚持标准流程,最终导致设备故障风险累积。此外,人员培训体系存在显著短板,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 38% 的核电厂运行人员对数字化控制系统操作规范掌握不达标,因人为误操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事故占比高达 22% 。
外部环境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以我国核电行业为例,自 2018 年起,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累计出台核电相关法规政策47 项,平均每年更新近 8 项,核电厂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适应性改造,仅2022 年全行业合规成本就增加了 15.6 亿元。在市场竞争方面,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核电在电力市场中的份额从2015 年的 3.0% 下降至 2023 年的 2.3% 。为应对电网调度需求,核电机组调峰深度从传统的 50%-100% 扩展至 30%-100% ,频繁的功率调节导致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热应力波动加剧,设备寿命损耗加速,运行效率降低约8%-12% 。
三、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3.1 燃料管理策略优化
燃料作为核电厂运行的核心资源,其管理策略直接影响发电效率与经济性。当前先进燃料组件设计正朝着高性能、长寿命方向发展,如采用钆可燃毒物棒与低泄漏燃料布置方案,可将堆芯功率峰因子降低15%-20% ,显著提升功率分布均匀性。通过引入三维中子学计算与多物理耦合仿真,优化燃料富集度径向、轴向梯度分布,结合先进的分区装载技术,可使燃料循环周期从18 个月延长至 24 个月以上。在数字化监测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燃料性能监测系统已成为行业标配。该系统通过部署在堆芯的数百个温度、中子通量传感器,实时采集燃料棒运行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燃耗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可达 ±2% 。
3.2 运维管理优化
科学的运维管理是保障核电厂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基于风险的维修策略(RBM)通过 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和 PSA(概率安全评估)方法,建立设备风险矩阵,将全厂设备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维修策略。对于高风险设备采用在线监测 + 状态检修模式,如主泵振动监测系统可提前 3-6 个月预警轴承失效风险;对于低风险设备则实施定期巡检 + 事后维修,降低维护成本。数字化运维平台整合了物联网、AI 技术,实现设备状态感知、工单自动派发、备件智能库存管理。
3.3 人员因素与运行效率
核电厂运行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操作水平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变量。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涵盖基础理论、专项技能、应急演练三个维度,采用" 理论学习 - 虚拟仿真 - 实操考核 " 三段式培养模式。VR 模拟操作系统可复现全厂断电、蒸汽管道破裂等极端工况,通过动态场景生成技术提升培训真实感,使操作人员异常工况处置成功率提高 40% 。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平衡计分卡(BSC)理念,设置安全性、经济性、效率性三大类12 项关键指标。将机组热效率提升值、厂用电率降低值等纳入考核,对达到标杆值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某核电集团实施该机制后,员工自主提交的效率改进提案数量增长 200% ,形成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3.4 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化转型为核电厂效率提升提供了新动能。智能监控与诊断系统集成了深度学习算法,可对 10 万 + 测点数据进行秒级分析,实现设备异常状态的早期预警。例如,通过LSTM 神经网络分析主冷却剂流量波动数据,能提前 48 小时预测管道堵塞风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 1:1的虚拟电厂,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实现与实体电厂的同步运行。某核电厂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对蒸汽发生器清洗方案进行模拟验证,将传统2 周的方案评估周期缩短至 72 小时,同时避免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传热管损伤风险。
3.5 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核电厂运行中,效率提升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在技术改进过程中,采用动态PSA 分析方法,对每项效率提升措施进行安全影响评估。例如,在实施新型控制棒驱动机构改造时,通过 PSA 建模分析确认其对堆芯反应性控制的可靠性提升,同时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安全与效率协同优化模型融合多目标遗传算法,以功率提升、成本降低、风险可控为优化目标,自动生成最优运行参数组合。某核电厂应用该模型后,在保证安全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机组热效率提升 1.2% ,年发电量增加8000 万kWh,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重提升。
结语:
核电厂运行效率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设计优化、燃料管理、运维改进、人员培训和数字化应用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采用先进燃料管理策略、优化大修管理、引入智能运维技术,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斌 . 电厂汽轮机节能降耗的措施研究 [J]. 华东科技综合 ,2019,000(012):353-
[2] 张黎.Q 核电厂核安全政府监管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