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
潘小梅
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
作者简介:潘小梅,女,汉,长春市第八十八中学,中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摘要:阅读理解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愈发凸显。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与语言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恰如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他们的写作能力插上翅膀。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理解不仅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更是思维启迪者和情感共鸣的催化剂。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学生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智慧的养分。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关键词:阅读理解;初中;写作能力
引言:
从字词句的积累到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理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所学,表达所感。然而,阅读理解对写作能力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一、阅读理解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
阅读理解在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深远影响不容小觑。广泛的阅读如同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技巧。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学生们不仅能邂逅细腻的情感描绘与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还能在科普文章的严谨论述中领略到精确与逻辑的魅力。这些多样化的文本体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积累,诸如生动的成语、习语,以及多变的句式结构,更为他们写作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理解在增强语感、培养思维与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们得以在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中沉浸,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流畅表达的要义。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有效的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将纷繁的信息条理清晰地组织起来,这对于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尤为重要。此外,不同类型的作品为学生们展示了多样化的写作风格与文化背景,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从古代神话的奇幻想象到现代科幻的创新构思,学生们在阅读中汲取养分,勇于在自己的作文中尝试创新,展现出独特的思维火花。阅读理解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范文,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写作中提出独到见解,并以有力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作文的思想深度得以升华。
二、开展阅读理解,推进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要点
(一)目标调整,引导读写迁移
以融合视角构建的读写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创新工程,其核心在于科学统筹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机联系。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阅读与写作资源,通过多维度分析,梳理出文本中可供迁移的语言、结构和思维要素。在目标设计层面,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理解文本表层含义,而需着眼于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技法,培养语言驾驭能力;写作教学则应聚焦特定领域,将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根据不同文本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于语言优美的篇章,重点引导学生品析遣词造句之妙,积累优质表达;对于结构精巧的文章,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谋篇布局之法,掌握写作技巧;对于情节丰富的故事性文本,侧重培养学生提炼主旨、概括复述的能力;对于刻画细致的描写性文章,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和仿写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调配教学重点,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促进双向互动、良性循环。
(二)以读促写,奠定写作基础
在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动中,"以读促写"策略为初中生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石,不仅是知识积累的源泉,更是写作素材的宝库。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依据核心素养的导向,围绕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精心构建阅读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既轻松又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阅读的乐趣[1]。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迁移,通过深度解读文本内容,感悟文章背后的情感脉络,激励学生主动发掘并珍视那些触动心灵的优美语句。以《威尼斯商人》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深入剖析角色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理解进行二次阅读,随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撰写自己在该情境下的心理独白。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角色心理的把握,还锻炼了他们的同理心与情感表达能力。完成课堂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创作的心理描写与原文的差异,分析并学习原文中细腻的心理刻画技巧。课后,学生需整理并记录自己喜欢的字词、语句,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回顾,更是对语言素材的有效积累[2]。通过这样的循环——从阅读到感悟,再到写作实践,最后到素材积累,学生不仅深入学习了教材内容,更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为日后的写作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与语言支持。
(三)以写促读,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写促读"是一种深具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它通过写作实践反哺阅读理解,构建起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双向桥梁。这种教学模式深度契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系统化的写作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以名篇《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父爱记忆"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正式研读文本之前,先尝试描写父亲的一个温情片段。这种预先写作的尝试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遭遇表达困惑,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当学生带着这些创作困惑走进朱自清的文本世界时,便会对作者的写作技巧产生更为敏锐的感知。特别是在解读那段经典的"买橘子"场景时,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独特的视角转换以及恰到好好的情感抒发,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象。在这样的学习体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写作实践,引导他们运用所学写作技巧,重新审视和表达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故事[3]。这种"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更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文本洞察力和深厚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得以在写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阅读学习中寻找答案,在再创作中升华认知,最终实现写作能力与阅读素养的同步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在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有效途径,更是他们提升写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石。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学生们得以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灵感,丰富情感,最终在写作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恒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开展的途径探索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 9 (12): 80-83.
[2]欧阳朝霞. 一体两翼 发挥整合效应——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 [J]. 中学语文, 2024, (08): 36-38.
[3]乔立宏. 注重读写结合,培养语文能力——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J]. 知识文库, 2022, (11): 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