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托育行业职业能力导向的婴幼儿托育服务管理业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作者

吕霞 周宇璐 李小毅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300

一、引言

2021 年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就纳入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于2023 年首次被纳入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的专业目录,准确定位婴幼儿保育、卫生保健等机构的幼儿照护及母婴护理岗位。因此“医育结合”是这个专业的新定位,其中“医”为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侧重婴幼儿的健康照护,“育”则为生活保育,侧重为婴幼儿的营养喂养和早期发展引导的保教哺育,更进一步凸显了该行业对人才“保教一体、护育相融、医育结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之高。目前,我国虽有该专业的国标课程体系,但对于进一步的拓展课程设置情况,国标课程的课时要求和授课内容并没有完全性的统一课程体系,因此,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如何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探索产教融合、量岗裁课的自身特色的优质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基于对企业需求的调研,笔者分析了目前妇幼保健院等母婴护理岗位和托育机构的保育岗位能力需求,并在托育行业职业能力导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医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论文的目的就是探索建立一种新的托育行业人才医育结合式培养方案来切实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与促进托育行业的长足发展。

二、基于托育行业职业能力导向的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法

2.1 优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需求

为解决课程体系和岗位脱节的问题,本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课程内容上紧扣岗位要求,提高医学健康照护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增加《婴幼儿营养与喂养》中的辅食制作和选取实操内容,除了详细介绍 0—3 岁婴幼儿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要、辅食添加的原则与方法,更要重视运用典型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实践辅食的制作和具体的喂养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果防治营养不良问题和规避食物过敏等不良现象;扩充《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与预防》的新生儿相关疾病内容,增加《母婴护理》、《婴幼儿抚触按摩》、《婴幼儿中医保健》等专业拓展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 0-3 岁的所有月龄婴幼儿的健康照护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优化教育类课程如《婴幼儿亲子活动游戏设计》的实践课时由原来的 30% 增加到 60% ,设置不同月龄孩子适合的“主题游戏设计”、“区域游戏创设”等项目模块;并针对各育龄段孩子开发出《婴幼儿手工玩具制作》的进阶课程,教授环保材料利用、玩具安全性等内容,培养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动手制作教具的能力。

打破学科壁垒,创建跨学科课程群。在这些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秉承“医育结合”的理念,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照护能力与早期发展引导的综合能力。

2.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搭建“校内模拟 - 校外实习 - 实战项目”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模拟实训上,加大投入升级改造婴幼儿照护实训中心,并购置安装智能仿真婴幼儿模型,实现模拟真实婴儿体温变化、哭闹、进食吞咽等生活习性,辅以模拟病房、托育活动室场景等,设置“婴幼儿夜间突发高热护理”、“集体进餐环节照护”等多项多情景实训。

实行“校内专周实训 + 校外顶岗实习”的创新实习模式。大一、大二学年开展每学期为期1 周的校内专周实训,第一学年以专业认知与生活照护为主题做校内实习,邀请合作的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专家来校开专业认知讲座,使学生对于专业定位、就业要求等基本知识有了深度了解,并对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生活照护场景、照护项目有了深度了解;第二学年开展每学期为期2 周的校内专周实训,对专业的健康照护、早期发展等内容做项目实训;第三学年进行为期6 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按照准员工岗位培养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在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婴幼儿保育和母婴照护岗位上担任相应职责。我校积极对接企业,开设校企“实习 - 就业”直通车机制,对学生实习考核优秀的给予直接签约成为公司正式员工的机会。

2.3 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满足医育结合需求

为解决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医育结合需求问题,采用“内培外引”方式,校内设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每年安排教师参加1 次“医育融合”专题培训,每学期邀请三甲医院儿科专家、知名托育机构专家来我校开展婴幼儿照护的理论讲座;要求我校的双师型教师每年到妇幼保健院或托育机构实践锻炼不低于 1 个月,参与一线的实践锻炼,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对于取得双师型教师给予双师补贴待遇。对于校外引进部分,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金苹果学前教育集团等单位深度合作,特邀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婴幼儿常见疾病识别与预防》、《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等核心课程,并邀请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工作;另外,将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业内专业聘为学生的实践导师,专职负责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同时,建立校企师资交流平台,每年组织一次“医教沙龙”,邀请校企双方教师对教学中碰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一些前沿的技术知识等进行沟通;联合申报省级以上的课题项目,同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相互转化;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共同备课等活动,促进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之间的磨合,促使两者教学思路的融合,组建一批理论扎实且有丰富实践的经验的一线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语

基于托育行业职业能力导向的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研究和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分析,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方案,培养出既懂医学、又具备保教常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加快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但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以后还要根据不同行业发展动态及企业需求进行适时修改与完善,并加大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跟踪评价,以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为托育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托育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 .“医育融合”视域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42(23):31-34.

[2] 邓菲菲 , 李建琼 , 曹军民 , 等 . 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与思考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42(10):18-21.

[3] 周绮 , 薛红燕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34(06):25-28.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 2025 年度校级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结合行业标准实践探究- 以为例》【立项编号:YJ2025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