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与实践

作者

肖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24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与实践(项目号:24JG012Q)

【摘要】本文分析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策略,包括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优化等策略,并做了相应的教学示例,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改革、提高思政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设计水平等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助力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字:课程思政、工作坊教学、就业指导课

【课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24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与实践(项目号:24JG012Q)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能力素养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政教育内容。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也从五个方面把握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内容重点,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来分类推进。梳理归纳课程思政从提出到成熟的整个过程,能够看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提出及发展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诉求,是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理念。

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就业知识与技能,在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高校就业指导课未能完全跟上市场需求,学生生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单调陈旧、知识体系过于浅显、授课教师水平参差、课程开设时间过晚等方面。尤其是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参与感不强,学习兴趣低,且缺少实践锻炼,难以有效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亟须从课堂教学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途径。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内涵与特点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用于提升能力的自学方式。工作坊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专题研究,这种学习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接受,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坊”最早源于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该学院的创建者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教授其理论课程;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助指导其实践教学。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亦被称作“工作坊教学”。

“工作坊”可视为一种团体辅导或团体教学的形式,但是和团体咨询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工作坊”通常有三种角色,分别是“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具有专业技能、对于讨论专业主题提供专业指导的人称之为“专业者”;主持及协助工作坊进行的人则称之为“促成者”。“工作坊”的特点在于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性,能做到学做合一。其次,较之传统课堂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工作坊主题,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三种不同视角可提供不同的参照,亦互相发表意见,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提醒,学生可以接受不一样的观点和思想。实践性、参与性、针对性和差异性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特点,也是其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速、就业形势复杂化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德技并修”的育人需求。工作坊教学模式因其实践性、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破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脱节现象。传统课堂多采用“PPT宣讲+单向灌输”形式,导致技能训练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与价值观教育如职业伦理、家国情怀机械割裂。工作坊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设计,让学生在解决“是否接受996高薪但违法的岗位”“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等真实困境中,自然实现技能应用与价值判断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可以破解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现象,据《2023中国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67%的雇主认为毕业生“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工作坊的项目制学习如模拟企业危机公关、基层就业矛盾调解,将抽象的职业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弥补了传统课堂“知而不行”的缺陷。再次,95后、00后学生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倾向“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工作坊的沉浸式场景如VR职场伦理实验室、游戏化机制如“职业大富翁”价值观积分赛,通过多感官参与激活学习动机,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在教学资源方面,目前高校及各类职业院校大多具备开展工作坊教学的场地,像会议室、活动室等可灵活改造利用,并且借助网络能方便获取丰富的就业相关案例、视频等资料作为教学资源支撑,为工作坊教学模式落地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且专业素养在逐步提升,他们经过培训等方式能够掌握工作坊教学的组织、引导方法,有能力把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以及解答各类就业疑问,可保障工作坊教学顺利开展。再次,在学生接受程度方面,学生对新颖、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往往充满兴趣,工作坊教学摆脱了传统枯燥的说教,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求职情景模拟、讨论交流等环节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乐于在这种模式下获取就业知识与技能,利于教学模式的推行。最后,在课程灵活性考量方面,就业指导课本身不像一些专业基础课有严格固定的教学框架,其具有一定灵活性,方便融入工作坊这种注重实践、互动的教学形式,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需求灵活设计工作坊的主题、流程等内容,易于在课程中实施应用。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策略

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共鸣”,最终达成“意志坚定”与“行动自觉”的育人闭环,即遵循“知情意行”四维统一规律。而工作坊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实践体验-反思升华”的递进式设计,恰好与这一规律形成深度耦合。二者在目标导向、过程设计与育人效能上具有天然适配性。

(一)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重构

传统就业指导课多聚焦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表层技能训练,存在“重工具性、轻价值性”的弊端。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重构,需将价值观引领贯穿教学全流程,形成“思政元素显性化、教学内容主题化、实践活动情境化”的三维课程体系。通过挖掘各就业模块中隐含的思政教育触点,如职业规划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职场适应中的“劳动伦理”、针对学生就业痛点如“慢就业”心态、职业忠诚度缺失,设计教学主题,实现思政教育与现实需求精准对接。具体教学内容重构可参考表1。

(二)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常停留于单向知识灌输,学生参与度低、价值观引导流于表面。四阶递进式工作坊通过“认知唤醒—具身体验—批判反思—价值内化”的螺旋上升路径,将思政教育融入技能训练全过程,形成“价值引领—实践验证—认知重构”的育人闭环。具体来说,第一步认知唤醒阶段,通过冲突性问题情境如“高薪但违背环保原则的岗位是否接受”或数据冲击如“基层就业人才缺口报告”,打破学生固有认知舒适区,提供“职业价值观排序卡”“国家战略需求图谱”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判断框架。第二歩具身体验阶段,通过角色卡如“乡村振兴驻村书记”“高科技企业研发主管”、道具如“模拟劳动合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营造沉浸式体验环境,帮助学生强化价值底线意识。第三步批判反思阶段,采用“思政反思矩阵”——横轴为个人利益/社会价值,纵轴为短期收益/长期影响,引导学生多维度分析决策逻辑,进行解构价值冲突与认知升级。第四步价值内化阶段,将课堂内容迁移到生活行动,如签订《职业伦理承诺书》、录制《我的职业价值观宣言》视频,增强行为约束力,或布置“采访一位共产党员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公益招聘”等实践任务,促进价值外化。

(三)就业指导课评价机制优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主要以记忆性知识为主,考核形式和标准单一,难以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的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基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特点,需构建“价值引领可量化”、“成长过程可视化”的新型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育人目标。三维评价体系从知识习得、价值内化、能力发展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其中技能掌握度占比40%,通过设计量化评分表,对显性能力进行基础评估,如表2简历制作评分标准。其次思政表现力占比30%,通过观察学生在职业决策模拟中优先考虑社会效益、集体利益的行为频次、识别职场性别歧视、数据造假等伦理问题的反应速度与解决策略等,对学生价值观的外化行为评分。最后成长增值度占比30%,引导学生系统收集学生在工作坊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证据”如反思日志、团队协作记录、简历作品等,对学生成长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

四、结语

就业形势的严峻复杂和社会需求的显著变化,给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值得探索和研究。本文立足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中应用策略,实现就业指导课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现有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职业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