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及策略研究
刘畅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引言
作为高素质人才群体,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生力量,第三产业已成为返乡创业的主要选择,但创业过程中仍面临创业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困难、风险应对乏力等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对于培育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激活乡村经济发展动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构建多维度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夯实返乡创业能力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系统化的创业能力是基础所在。高校可通过创建“乡村振兴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专门针对乡村创业的培训体系,实行导师制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发模块化的返乡创业课程体系,包括乡村政策解读、农村市场调研、农产品开发等,并配备实训环节。同时构建“创业能力评估中心”,采用“能力扫描-问题诊断-精准培养”模式,对有返乡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性格测评、创业能力测评和创业知识测评,针对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此外,可打造“乡村创业实战模拟平台”,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创业项目实操,让学生体验创业全过程,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融资路演到运营管理,强化实战能力。高校还可与当地乡村合作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定期深入乡村开展为期 3-6 个月的实地实习,了解乡村产业特点和文化环境,通过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综合能力基础。
二、深化校地合作建立产学研孵化平台,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深化校地合作是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地方政府和高校可联合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创业孵化中心”,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特点,建立一批专业化、差异化的创业孵化基地。如在农产品加工优势区域建立食品加工创业基地,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建立乡村旅游创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孵化中心内,配备专业化的孵化设施和共享资源,如检测实验室、农产品加工车间、营销中心等,降低创业初期成本。同时构建“专业学科 + 地方产业”对接机制,将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如农学院与现代农业对接、旅游学院与乡村旅游对接、艺术学院与乡村文创对接,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返乡创业方向。高校还可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收集整理可用于乡村创业的科研成果,建立转化绿色通道,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申请服务。此外,开展“高校联盟 + 县域联盟”的跨区域协同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一方面让大学生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创业地点,另一方面促进县域间经验交流和合作发展,形成更为广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1]。
三、优化返乡创业金融支持机制,提升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
解决资金问题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可开发“青年返乡创业信用评估体系”,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将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创业培训经历、项目可行性评估、专业技能证书等纳入信用评估指标,为无抵押资产的大学生提供基于信用的创业贷款。同时建立“创业分级支持机制”,根据创业阶段提供不同额度、不同期限的贷款产品,如创业初期提供小额启动资金,成长期提供规模扩张资金,成熟期提供品牌升级资金,形成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可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风险补偿基金”,对创业初期的贷款损失提供部分补偿,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提高贷款可得性。此外,构建“多元化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整合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政府补贴等多种融资渠道,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会,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在资源整合方面,可建立“乡村创业资源共享中心”,整合土地、劳动力、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信息,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站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资源获取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
四、打造创业导师帮扶体系,健全创业知识与经验传承机制
创业导师的精准指导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至关重要。建立“返乡创业导师银行”,分类招募不同背景的导师资源,包括成功返乡创业者、行业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投资机构代表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导师队伍。设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特点和能力短板,匹配最适合的导师资源,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指导,并建立定期跟踪辅导制度,确保指导效果。同时开展“本土创业导师培育计划”,从成功的返乡创业者中选拔培养一批本土导师,他们既了解当地情况,又有实战经验,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创业诊断会诊”,集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把脉问诊,从不同角度提供专业建议。此外,建立“创业知识本地化转化中心”,将通用的创业知识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创业知识体系,编写《返乡创业实用手册》,总结当地产业特点、政策环境、成功案例和常见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当地创业环境,避免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创业能力,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数字技术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赋能工具。建立“返乡创业数字化能力培训中心”,开设系统化的数字技能课程,从基础的电脑操作、办公软件使用,到进阶的电商平台运营、社交媒体营销、数据分析等,分层次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引入实用的创业数字工具集,如农产品溯源系统、智能物流管理平台、农业生产决策系统等,并提供实操培训,帮助大学生掌握数字工具的实际应用。同时构建“农产品数字营销体系”,打造县域农产品电商平台,集中展示和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降低单个创业者的平台建设成本。组建“返乡青年直播联盟”,提供专业的直播设备、场地和培训,培养一批“农产品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特色,增强消费者信任,提高销售转化率。此外,开展“智慧乡村创客行动”,鼓励大学生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适合乡村的智能应用,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等,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同时可以低成本尝试各种创新业态,引领乡村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本文提出的五项策略路径,着眼于创业能力的全链条培养,从培养体系构建、实践平台搭建、金融支持优化、导师帮扶机制到数字技术赋能,形成了立体化的能力提升框架。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支持政策的持续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积极把握时代机遇,不断强化创业能力,将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创新创业为引擎,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
参考文献:
[1] 罗欣 .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赋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J]. 中国经贸导刊 ,2025,(14):133-135.
[2] 李勇 . 乡村振兴视角下河南省返乡大学生创业保障模式及对策研究 [J]. 山西农经 ,2025,(13):195-197.
[3] 甘霖 , 刘欣彤 . 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辽宁大学生返乡创业路径探析 [J]. 农业经济 ,2025,(07):125-128.
刘畅,女,汉族,1991 年 01 月本科讲师,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工商管理
课题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效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39030225002
课题来源:本文系学生工作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