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生活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赵丽霞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殊教育学校 甘肃陇南 748500
引言:
在普通学校中,智力障碍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而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然而,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需要应用于实际生活。所以,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智力障碍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对生活数学知识与技能有更深入地理解与技能。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链接数学与生活
以《认识东、南、西、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链接数学与生活,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首先可以创建真实且固定的教室环境,活用教具,让教室成为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在教室东、南、西、北四面墙上粘贴一些巨大、醒目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片,如东面可以贴一个火红的大太阳,表示太阳升起;西面可以贴一个红彤彤的夕阳,表示太阳落山;南面可以贴一棵绿色的大树,表示温暖、向阳;北面可以贴一朵冰晶雪花,表示寒冷。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方向操”,一边指一边说:“太阳东升,夕阳西下,树木南长,雪花北飘。”通过身体动作和口诀,不断强化记忆。其次,还可以设计游戏化的生活情境活动,将方向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相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组织一场“寻宝游戏”,如指令“请走到教室的东边,从黄色盒子里拿出一张卡片。”学生判断方向之后,慢慢完成任务。最后,要将数学知识与每日作息、校园生活相关联,把数学知识和日常学习流程相绑定。例如,学生早晨入校时,可以先观察太阳从哪个方向(东边)照进校园;下午放学时,观察夕阳的方向然后,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展开实地探索,去发现“操场在教学楼的南面,从操场往西走 500 米就到食堂。”让学生对“东、南、西、北”的理解不再只是抽象的词汇,而是能看得到、找得着的实际方位。
二、个性化目标设定,小步调渐进成功
以《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个性化目标,采用小步调渐进的方式,让不同能力水平的智力障碍学生建立起“10”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解决与 10 有关的加减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总目标,让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起点,逐步提升。比如在基础阶段,学生可以先认识“10”的具象概念,能点数或目测 10 个物品,手口一致地从 1 数到 10,也能按数取物,听到指令“请拿出 8 个”时,能正确拿出 8 个物品。在小步调教学中,还可以将“数到 10”分解成更小的步骤,先练习数到 5,成功后再数到 8,最后数到10,每完成一步都要给予强化。在中间阶段,学生需要理解“10”的分解与组合,能自己操作,把 10 分成 1 和 9、2 和 8、3 和 7 等,明白两部分相加的总和是 10。或是能通过实物解决“一共”、“总共”这类生活问题,如“我有2 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8 个,现在我一共有几个?”在提高阶段,学生能够进行 1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与应用,根据算式卡得出结果,还能解决“还剩”这类生活问题,理解减法的含义。可以先从具象过渡到抽象,通过实物操作解决计算问题,比如桌面有10 块积木,拿走 4 块,数一数还剩几块;然后用图片形式表示同样的过程(画10 个圆圈,划掉4 个),再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字算式“ 10-4=631 。
三、多感官支持与重复练习,巩固知识技能
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可以利用多感官支持与重复练习,巩固知识技能,让学生可以识别常见的面值人民币,加强对于元、角、分之间基本换算关系的理解,在模拟或真实的购物场景中可以完成简单支付。首先教师可以提供视觉支持,为学生制作大型的人民币海报,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放大之后打印,贴在教室的墙上,重点突出数字和颜色两个显著特征,5 元对应紫色,10 元对应蓝色等。然后为学生发放一套人民币图片卡,按照面值的大小排列,方便查看和配对。还可以进行触摸辨认,提供真实的人民币,学生在反复触摸、摆弄下,感受纸币的厚度、大小以及硬币的质地、形状。设计“神秘口袋”的小游戏,学生把手伸进口袋中,摸一摸硬币,通过触感和形状来判断面值。还可以把杂乱的人民币根据面值进行分类整理,以实物与墙面海报进行配对。当然也可以通过听觉与动觉的形式,为其编唱辨认儿歌,加上动作,如“紫色的5 元,买笔记;蓝色的10 元,买皮球;最大的100 元,要收好!”等。在课堂中还可以由教师发出指令“请举起10 元!”、“请拿起1 元硬币”,学生听到后需要快速做出反应,锻炼对人民币的掌握情况。另外还能够以“小商店”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为商品贴上醒目的价格标签,初始阶段商品价格可以为整数元或整数角,学生使用恰当的钱能够完成付款。后续可以改变商品价格,如“2 元5 角”、“3 元2 角”等,让学生学习使用组合付款。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找零。老师扮演收银员,提示发问“商品2 元,你给了我5 元,我应该找你几元?”在这种生活化的练习下,提高技能的应用能力。学生每完成一步,均要进行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学习中。
《特殊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应当根据特殊教育的需要,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培养残疾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数学活动,加强智力障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开设数学兴趣班、开设特殊班级、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数学应用活动中,帮助他们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燕 . 融合教育背景下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J].教育观察 ,2024,13(06):114-117.
[2] 王琦 , 张瑶 .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的质性研究 [J]. 中国特殊教育 ,2024,(02):48-55.
[3] 吕凤兰 . 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1):76-77.
[4] 桂知旻 . 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