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皮肤屏障修复凝胶促进激光、果酸换肤等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刘叶龙
邯郸市第七医院
随着激光技术在医疗美容领域的广泛应用与不断革新,超脉冲 CO2 点阵激光因其在痤疮瘢痕、光老化、色素性疾病及肤质改善方面的显著疗效,已成为临床主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该技术通过产生阵列式微热损伤区(MTZ)以刺激皮肤重塑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暂时性损伤表皮屏障结构,导致经皮水分丢失(TEWL)急剧增加,引发术后红斑、水肿、疼痛、灼热感,并增加感染、瘢痕及炎症后色素沉着(PIH)等风险 [1]。因此,激光术后的创面管理至关重要,理想的修复产品应能为创面提供适宜的湿性愈合环境,有效保湿,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上皮再生。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术后修复敷料和凝胶,其主要成分包括透明质酸钠 [2]、胶原蛋白 [3]、海藻糖 [4] 等。海藻糖是一种天然双糖,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备受关注。它能够在细胞表面形成保护膜,稳定蛋白质和生物膜结构,有效减少水分蒸发,维持细胞活性,并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5-7]。甘油是经典的吸湿性保湿剂。二者协同,可共同构建稳固的“锁水- 补水- 润泽”体系。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试验,科学评估一款含海藻糖、聚丙烯酸钠、可可脂等复合成分的医用皮肤屏障修复凝胶(津械注准 20232140307),在促进激光、果酸换肤、微晶磨削、水光、微针术后表浅创面术后创面修复、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提升患者舒适度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 6 月至 2024 年 11 月于北京市石景山同心医院医疗美容科接受面部超脉冲 CO₂ 点阵激光、果酸换肤、微晶磨削、水光、微针术治疗的患者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纳入标准: ① 年龄 18-60 岁,性别不限; ② Fitzpatrick 皮肤分型为 III-IV 型; ③ 因面部痤疮瘢痕或光老化接受全面部 CO2 点阵激光、果酸换肤、微晶磨削、水光、微针术治疗者; 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访。
排除标准: ①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② 治疗区存在活动性感染或其他未控制的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白癜风等); ③ 既往 6 个月内有激光治疗史或面部手术史; ④ 已知对研究产品任何成分过敏或为瘢痕体质; ⑤ 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创面愈合的药物; ⑥ 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完成随访。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皮肤分型、治疗指征及激光治疗参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45)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所有患者医师操作。治疗前常规清洁面部,外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 40-60 分钟。清除麻药后,使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脱碘,进行激光、果酸换肤、微晶磨削、水光、微针术。
2.2.2 术后护理:
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即刻均匀涂抹医用皮肤屏障修复凝胶(主要成分:海藻糖、聚丙烯酸钠、可可脂、甘油、羟苯甲酯、纯化水;生产企业:天津松果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证号:津械注准20232140307),涂抹厚度约 1-2mm 。术后第 1 周,每日涂抹 3 次,保持创面持续覆盖;第 2 周起,根据创面愈合情况调整为每日 2-3 次,直至创面完全上皮化。告知患者涂抹前无需特殊清洁,待凝胶被吸收或干燥成膜后可重复涂抹。
对照组:术后护理流程同观察组,但使用的是空白基质凝胶。
2.2.3 健康宣教:向所有患者详细告知术后注意事项: ① 治疗后 72小时内避免沾生水,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 ② 严格防晒,外出佩戴帽子、口罩,物理遮挡; ③ 结痂期让其自然脱落,严禁搔抓或撕剥;④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光敏性食物; ⑤ 一周内禁止进入高温环境(如桑拿、汗蒸)。
2.3 观察指标
2.3.1 客观皮肤生理指标:于术后1、3、7、14 天,在温度(22±2)℃、湿度( 50±5 ) % 的恒温恒湿环境中静坐 30 分钟后,使用多功能皮肤生理测试仪(德国 Courage & Khazaka 公司,MPA 10)检测同一靶部位(右侧颧骨突出处)的以下指标: ① 经皮水分丢失(TEWL),单位 g/(m2⋅h) ,评估皮肤屏障功能; ② 红斑指数(EI),评估血管扩张和炎症程度; ③ 黑色素指数(MI),评估黑色素含量; ④ 皮肤弹性(R2 值)。
2.3.2 创面愈合时间记录:由不知分组情况的另一位研究者记录:① 结痂时间:治疗结束后至创面完全形成薄痂的时间; ② 脱痂时间:治疗结束后至大部分痂皮( >90% )自然脱落的时间; ③ 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结束后至创面完全上皮化,无肉眼可见红斑及破损的时间。
2.3.3 主观舒适度评估:于术后第7 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对术后一周的整体舒适度进行评分(0 分代表“毫无不适,非常舒适”,10 分代表“极度不适,难以忍受”)。
2.3.4 安全性评价:每次随访时观察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如持续红斑、水肿、刺痛、灼热、瘙痒、接触性皮炎、痤疮样疹、感染及色素沉着等,并评估其与研究产品的相关性。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创面愈合时间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皮肤屏障功能与生理指标比较
术后第 1 天,两组的 TEWL、EI、MI 值均较基线显著升高,皮肤弹性下降,且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表明激光等造成了同等程度的皮肤屏障损伤。术后第 3 天和第 7 天,两组的各项指标均开始恢复,但观察组的TEWL、EI、MI 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皮肤弹性(R2 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至术后第 14 天,两组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但观察组的 EI 值仍略低于对照组( P<0.05 )。(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n=45)

* 注:组内与术后1 天比较,*P ⋅<0.05 ;组间同期比较,#P <0.05⨀ 。
3.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创面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完全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n=45)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3 舒适度评分比较
术后第 7 天,观察组的舒适度 VAS 评分为( 2.4±1.1 )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4.8±1.3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32 ,P<0.001),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灼热、紧绷等不适感更轻,舒适度更高。
3.4 安全性评价
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观察组有 2 例( 4.44% )患者在术后第 1-2 天出现轻度刺痛感,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缓解。对照组有 5 例(11.11%)出现不良反应,其中 3 例轻度刺痛,2 例短暂性瘙痒。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845, P=0.174),所有事件均为轻度,未影响治疗进行,无感染、过敏或色素沉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含有海藻糖、聚丙烯酸钠、可可脂等成分的医用皮肤屏障修复凝胶,在激光、果酸换肤、微晶磨削、水光、微针术后表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显著的优越性。术后皮肤屏障严重受损,TEWL升高是核心问题 [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术后第 3、7 天的 TEWL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该凝胶能有效减少水分流失。其作用机制在于:海藻糖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性生物膜,不仅减少水分蒸发,还能通过其独特的稳定细胞膜特性,保护受损的角质形成细胞,促进其修复和再生。研究显示,海藻糖能够增强皮肤屏障功能。而甘油则能模拟皮脂膜,补充脂质,共同构建并加固物理 - 化学双重保湿屏障,为创面提供并维持了理想的湿性愈合环境。湿性环境已被证实能加速角质细胞迁移,促进上皮化,这解释了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的原因。
在抗炎和预防色素沉着方面,观察组术后 EI 和 MI 值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海藻糖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特性,能够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激光术后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减轻直接降低了炎症介质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从而有助于预防 PIH 的发生 [9-10]。此外,良好的保湿状态本身就有助于稳定皮肤微环境,减少刺激,间接改善红斑和色沉。
本研究验证了该产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修复作用: ① 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层,提供物理屏障; ② 保持创面湿润,提供适宜的愈合环境;
③ 促进上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加速创面上皮化; ④ 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并发症。这些机制完全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创面修复类二类医疗器械的功能要求。
患者舒适度的显著提升是本研究另一重要发现。激光术后常见的疼痛、灼热、紧绷感多与屏障受损、神经末梢暴露及炎症反应有关。该凝胶通过快速在创面形成保护膜,隔离外界刺激,并通过持续保湿有效缓解了皮肤干燥紧绷感,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体验和治疗的依从性。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甚至略低于对照组,表明该产品成分温和,安全性良好。羟苯甲酯作为低医用屏障皮肤修复凝胶敏性防腐剂,在确保产品无菌稳定的同时,未增加过敏风险。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的通过其复合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在促进激光术后创面愈合、修复皮肤屏障、减轻炎症反应、提升患者舒适度方面均表现出明确优势,且安全性良好,其临床修复作用符合预期用途,是一种理想的美容激光术后修复产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顺 , 超脉冲 CO2 点阵激光联合中药苦参油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 上海市 ,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2021-08-05.
[2] 付建春, 郑雪梅, 徐亮, 等. 透明质酸钠敷料促进激光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4, 36(4): 1-6.
[3] 涂乐 . 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用于 CO2 点阵激光术后创面的临床观察 [J]. 宜春学院学报 , 2025, 47(3): 27-29.
[4] 王一雯 , 邓晓静 , 马焕 , 等 . 海藻糖保护植物组织和动物细胞的作用机制探讨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47(2): 14-18.
[5] Malferrari M, Savitsky A, Lubitz W, et al. Protein immobilization capabilities of sucrose and trehalose glasses: the effect of protein/sugar concentration unraveled by highfield EPR[J]. J Phys Chem Lett, 2016, 7(24): 4871-4877.
[6] 庄兢 , 林根辉 , 郑清健 .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对难愈合性创面I 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 2018, 6 (01): 17-23.
[7] 丁利智 , 李红艳 , 赵春波 , 等 . 皮肤屏障修复贴海藻糖敷料对面部光子嫩肤术后修复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杂志 , 2017,7(1): 38.
[8] 杜萍 . 重组胶原蛋白在液氮冷冻术后皮肤创面修复的疗效观察 [C] 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 . 临床医学健康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 江西科技学院医学院 ;, 2025: 103-107.
[9] 胡振, 张伟. 胶原蛋白作为医用生物材料对软组织修复、再生及重建的作用与意义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9, 23(2): 317-322.
[10] Passeron T, Picardo M. Melasma, a photoaging disorder[J].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8, 31(4): 46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