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研究:理论、载体和实践的三重向度
董议琳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可通过互联网和网络媒介获取和传递信息,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传递。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基本通过“生成逻辑 - 主要内容 - 价值意蕴”等形式来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关键因素和三重向度来探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防范。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与逻辑理路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生成逻辑
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共同体或社会共同体主张的精神形式1”,是一种观念的集合。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一定现实的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群体或政党、群体与群体进行的。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形态,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简单投影和植入,更不单指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而是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现实个体与网络个体高度融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现实社会”2。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即是圈定在高校范围内的网络意识形态,也即是学生和教师及其网络虚拟个体融合发展,形成既独立又依赖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现实高校场域产生一定作用的总体精神观念。
目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重点和热点,其内生逻辑是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升级,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以及网络道德等科学理论,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意识形态借助网络媒介的连通性和开放性,在网络空间内广泛传播。青年人作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特别是具有一定思想观念但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极容易受到来自世界各处思想意识的熏染,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弥漫交杂并且抢占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把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保持相对安全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外生逻辑。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
1. 高校内部因素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面对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时具有思考对比和理论支撑。同时,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获取的信息内容与教师探讨,教师从中可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再教育来提升教育效果。相反,陈旧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接收的意识形态教育枯燥厌恶,从而乐于在网络中获取的新颖的资讯,可能导致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并且,校园文化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对学校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可以提供交流思想的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网络与现实的思想碰撞和观念交流。
大学生和教师作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体,其自身特点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观念多变的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诱惑和影响。大学生的个体经历和认知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教师的思想意识在网络发展下,可能出现相对滞后的问题。
2. 网络环境因素
网络环境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社会思潮和社会冲突带来的一些不良信息或极端思想有可能在网络空间中迅速扩散。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网络平台对信息的审核、过滤和推荐机制,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呈现和传播。并且,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懂得规避管控、带有目的的意识形态隐匿在网络信息中,网络环境监管的机制和手段是否先进和多样也会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校园文化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网络与现实的思想碰撞和观念交流。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现实风险和困境
(-) 外部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在当前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日益加剧。这些势力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中不遗余力地发动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通过传播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歪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他们散布负面舆论,试图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危及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这种意识形态渗透不仅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权威性,还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网络媒体信息编写与审核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宣传和把关双重角色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媒体虽然也有内容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信息碎片,难以全面、及时、有效地甄别各类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更难以客观、真实、完整地评判信息的真伪度、准确性与意识形态性质归属。这可能导致不实言论或不当信息的传播和发酵,进而削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度。同时,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价值引导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高校作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师生群体成为他们争夺下一代的主要目标。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媒体在网络空间传播扩散,将意识形态上升到理论高度,嵌入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模糊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这种以“理论”外衣掩饰的西方意识形态更易于传播,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效应。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敌对势力还试图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来破坏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煽动民族矛盾和社会对立,试图制造社会动荡和混乱。这些行为不仅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损害了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内部意识形态多元混乱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是单向性的传播,由学校、政府等权威机构通过报纸、广播、课堂等方式来向受教育者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的特性使网络用户参与其中,转便成双向性的信息联通。网络空间的连通性和开放性会使得外部多元意识形态夹杂之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其中使人们变得追名逐利,高校内盛行“绩点论”、“学生干部论”。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实践路径
(-) 理论上贯彻主流科学理论来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旗帜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立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遵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各领域的科学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悟和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第二个结合,就是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质内容,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远智慧,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与丰富的精神滋养,根植于这一文化沃土之上的网络文化,则成为弘扬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与共生面,相互促进、共生发展,使学生和教师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接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思想,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高校应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将其贯穿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国家安全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安全布局,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的责任和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校师生也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提高防范和抵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
(二)载体上筛选优质网络文化和加强监管网络媒介
网络文化和网络媒介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表现载体和渠道载体,筛选网络文化和监管网络媒介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的来源有内生性的和外延性的。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鼓励网络文化的原创性与创新性,激发更多富有深度与创意的网络作品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严格筛选,确保网络空间远离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的侵蚀,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坚实阵地。其次,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同样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网络媒介的责任与义务。辩证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媒介进行实时监测与精准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同时也规避技术理性,避免将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接收圈层化。
参考文献
[1] 王宝鑫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2,8(10):93-101.
[2] 汪寅 , 张慧 .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策 略 [J].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2022,40(12):108-113.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06.
[3] 贾彦峰, 朱平. 网红文化异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及其矫治[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06):101-110.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