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贵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周文娟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数字经济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格局重构,旅游身为对消费场景、信息触达高度依赖的复合型产业,正稳步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位置。贵州位处西南内陆地域,依托生态资源与多元民族文化优势,针对数字文旅融合探索出鲜明路径。该地区聚焦于数据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内容投放、平台服务集成等核心环节不断发力,多个展现全国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陆续得以落实。数字赋能不光带动旅游服务形式转变,还助力地方文化传播效能与产业附加价值同步上升。
一、贵州文旅产业发展与数字经济现状分析
贵州凭借山地公园省别具一格的自然禀赋及多民族文化底蕴,树立起“多彩贵州”文旅品牌标杆,搭建以红色文化、生态景区、民族风情为线索的复合式旅游体系。2024 年,贵州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依靠“旅游+”融合策略,增进文旅、农旅、体旅、桥旅等业态的协同关系,重点推进“黄小西吃晚饭”、西江千户苗寨、万峰林等核心景区的品质升级,叠加如240 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惠益,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1]。数字经济战略不断纵深拓展,贵阳—贵安成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域,不断优化算力资源及数智平台的布局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示范力的数据产业集群。文旅领域成为数据要素改革首批落地的关键方向,依靠“黄小西”旅游智能体、旅游可信数据空间等示范事例,重构游客全流程体验及企业服务范式,促使文旅业自“资源驱动”朝“数据驱动”过渡,成就高质量发展新突破。贵州正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构建多元、高效衔接的文旅发展新面貌。
二、数字经济赋能贵州文旅产业的关键路径
(一)智慧景区与文旅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贵州实施文旅数字化转型,优先推进了智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感知、交互、管理融为一体的景区运转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布置高清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体系、游客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实现景区实时客流的监测、应急措施响应及安全预警联动。服务终端角度,助力电子票务、自助检票、一键导航、语音导览等服务模块实现普及,涵盖游客游览全流程,从游前至游中直至游后,配套建设时大量引进5G 通信、物联网技术,增进景区数据传输及远程管理水平,为智慧运营夯实底层基石 [2]。
“黄小西吃晚饭”对应重点景区借助部署智能导览系统以及数字互动设施,实现高峰期游客的疏导与服务效率改善,“一码游贵州”平台作为汇聚式数字入口处,把门票、交通、住宿、活动等各类服务整合呈现,且支持分时入园预约、热度情况提示等功能,降低排队等待,减少资源的无谓消耗。在景区管理层面,部分 4A 级及更高级别的景区已和乡村旅游综合平台相接入,借助数据采集终端对清洁、安全、讲解等服务团队实施统一调度,实现运营效率最优统筹。
(二)多平台数字内容与文化传播能力增强
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贵州积极构建多平台耦合的文化内容传播体系,采用技术手段拓展文旅产品展示形式与传播范畴,为达成“文化可视化、传播数字化”目标,推动短视频、直播、全景影像等新媒体手段跟景区、展馆、节庆活动深度嵌合,打造富有魅力的数字内容生态样貌。利用网络热度充当杠杆,实现社交媒体和主流平台的联动,推动游客产出内容(UGC)对文旅品牌进行反哺,构建“传播即营销”的自我循环机制。就内容生产机制而言,贵州聚焦于贯通“资源—创意—技术—平台”链条,凭借跟文旅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实施红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等资源的 IP 化创意开发 [3]。“村 BA”“村超”赛事同网络传播策略做结合,实现区域文旅形象的高频率显露。就传播渠道而言,重点针对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实施布局,支持景区与内容创作者一起搭建栏目,采用分账激励及资源开放措施推动内容持续输出。针对非遗传承、民俗节庆等文化范围,各地纷纷设立“数字工坊”及本地文化数据库,采用数字扫描与建模构建文化素材库,为线上传播活动与后续产品的开发工作提供稳固支撑,凭借平台合作、技术驱动与机制引导相结合,贵州逐步建设起具有可延伸属性与文化表达效果的多平台数字内容格局。
(三)旅游数据资源的整合与智能决策支持
旅游业作为典型综合服务类产业,数据覆盖范围广、种类多,具备极高可分析及运营属性。贵州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之际,把数据资源整合视为底层支撑基础,借助统一标准的推行、集成平台的搭建及授权机制的设立,慢慢做到从数据归集到智能化决策全链条能力的形成。就游客行为、景区运营、消费偏好等核心数据层面而言,拉动政府、企业、平台多主体数据的交叉互联,助力精准治理与市场反馈。
例如,各地快速推进市州级旅游数据中心搭建,突出文旅资源底账管理及动态升级,推进数据于时效、精准度及结构完整层面标准化。平台建设层面,依靠智慧文旅系统集成游客画像、热度分布、服务评价等相关数据模块,融入AI 算法模型,为游客流向预判、产品定价调控、服务供给改善等环节提供智能决策佐证。部分平台开展试点接入,获取算力辅助与大模型能力,向行业供给个性化推荐及综合调度,为实现数据合规运用与要素化转型。贵州在旅游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里中,摸索借助数权凭证、数据登记机制等形式促进数据授权及交易,保证各类涉旅数据在可控范围释放效能。“黄小西”旅游智能体实现游客端与景区侧双向数据流对接,便是该机制初步实践的样板。凭借建立数据规格、激活数据要素、深化数据实践,贵州正推动旅游业由“粗放管理”迈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四)数字营销与新型消费场景的拓展
伴随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体验式、多元化发展,传统营销模式难以达成游客分众化诉求。贵州把数字化逻辑引入到文旅营销策略中,采用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引流、场景式传播模式等途径,搭建聚焦用户的数字化营销架构 [4]。一方面,塑造多梯度内容矩阵,依靠短视频、直播现览、达人探景等手段实现沉浸式展现,增强用户触及与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贯通线上内容传播跟线下消费转化的途径,在平台协同范围构建从“流量汇拢”到“实地转化”的闭合回路。借助与在线旅游 OTA、社交分享平台、本地服务相关主体合作,达成内容推送、评价回馈、预订成交等多渠道协作,增进游客转化成效。依靠数据支撑,部分景区已实现基于行为特征画像的针对性营销,随时变动套餐组合及活动节奏,完成营销资源的精准聚焦投放。营销做法逐步从统一推广过渡到周期运营阶段,对应节庆、气候、社交热点等时间点,推出主题化线路及互动,赋予产品持久生命力。围绕新场景、新触点的开拓,贵州推动沉浸式演艺、夜间经济、文化集市等业态与数字传播手段结合,创造更多消费空间。“夜游黄果树”“红飘带”等项目的热度积累,正得益于数字渠道的聚合效应与游客共创机制。在“内容即入口”“场景即传播”的逻辑引导下,贵州文旅营销正逐步迈入“感知引导—兴趣转化—行为闭环”的全链条结构。
三、典型地区实践与应用成效分析
(一)构建“科技 + 文化”融合路径的贵阳实践——以“红飘带”数字演艺项目为例
伴随数字营销与新兴消费场景的持续拓展,贵州凭借开辟“科技 + 文化”融合线路,给文旅内容表达赋予新动力。贵阳“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正是一路径的典型标杆,该项目把红色文化当作内核根基,依靠贵阳当地于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与空间策展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掘数字演艺跟沉浸式体验的融合机制,为传统红色旅游拓展出更具交互性与展现力的发展路径。
在整个建设实施阶段,“红飘带”项目采用全流程数字化策划模式,携手技术团队落实全息影像、AI 虚拟交互、机械运动控制等模块系统的集成事项。核心剧目《红飘带·伟大征程》依托球形穹顶、动态投影、三维声场技术搭建 360 度沉浸式环境,观众不借助佩戴的器材即可进入“长征之路”体验,实现“可踱步、可审视、可领悟”的历史感悟。场馆也设有飞行影院单元《红飘带·多彩飞越》,用 8K 巨幕影像呈现贵州自然景象,加大演艺内容的情境边界跨度,优化观演节奏的动感与延续连贯度。在运营路径维度,项目同“一码游贵州”平台实现数据连通与功能协同运作,含有预约检票、语音导航、交通转接等服务模块,提升游客线下亲临现场的便捷。就内容传播而言,运营团队打造“线上种草引导—线下消费转化—数据信息反馈”的闭合机制,结合短视频平台预热推广与互动话题打造,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及黏性。此外,为符合内容更新需求,项目构建“微反馈微调”体系,以游客打分和热评作为依据动态调整演出节奏与剧情内容,维持项目的生机焕发 [5]。自 2023年 10 月实行试运营起,“红飘带”累计接纳游客超 60 万人次,《红飘带·伟大征程》的演出场次累计800 多场,飞行影院的放映突破4000 场,项目变为贵阳城市文化全新名片,还为贵州文旅产业找寻“内容沉浸化、表达科技化、服务平台化”融合路径给出了现实样板。
(二)构建“内容驱动 + 平台联动”机制的黔东南探索——“村BA”“村超”出圈路径分析
在带动数字内容传播能力增强阶段,黔东南州凭借打造带文化符号印记的本地品牌,创立“内容推动 + 平台联合”传播体系,查找让乡村文化活动成为数字化流量入口的可行门道,以“村 BA”“村超”为标志性代表的乡村体育赛事,在社交空间持续“爆火”,既而重塑了黔东南的城市形象特质,也开启了当地文旅消费潜力,成为贵州文旅推广与内容重塑的关键环节。
项目的起始源自对乡村文体资源的系统梳理与文化情境的本土式表达,从赛事组织角度看,当地政府鼓动村民自发筹备、全村参与,最大程度维持原生态竞技及地域风采,邀约本地艺人及苗侗文化团队进行穿插表演,强化文化“背景板”。在内容转化阶段,政府牵头与平台共建团队协作运行,规划短视频采风、实时直播、互动话题、周边衍生等多维度传播渠道,又将热点内容集中归置于“村BA 直播”“村超官方号”等矩阵号中,形成稳定内容输出。
在平台联动策略中,黔东南聚焦引入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运用标签使“少数民族文化”“村落体育”“贵州旅游”等话题相连通,达成跨圈层流量的过渡转化,同步创建线下内容采集专属地点,向达人、媒体团队、MCN 机构提供专属拍摄位置及素材支撑,建立“官方统筹 + 社会创作”的内容供应体系。在赛事开展周边,同时搭建临时文旅市集以及非遗展示区,依靠“一码游贵州”小程序,接入赛事观赛体验、餐饮预定业务、住宿导航功能、线路推荐服务,做到线上线下深度的衔接融合。自 2023 年起始,“村 BA”“村超”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了百亿次量级,引领黔东南部分县域旅游接待人次同比超 20% 增长。赛事期间该区域客房入住接近饱和,带动农产品、文创、餐饮等产业链收益实现增长。黔东南以小切口激发大传播,实现了文化内容的数字外溢,也验证了“以内容为桥梁,以平台为纽带”的融合路径在基层文旅品牌打造中的现实适用性。
结语:
贵州以数字经济为支点,围绕文旅产业链条推进智慧化、融合化转型,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文旅发展新模式。以夯实基础设施、重建内容体系及整合平台服务为途径,驱动“科技 + 文化”融合不断拓展。典型实践显示,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与产业效益,也为地方文化焕新提供了现实路径。未来,需持续优化机制设计,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文旅走向系统集成与价值协同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 陈欣 , 杨会娟 , 周健 . 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文旅产业高
质量发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J]. 石家庄学院学
报 ,2025,27(04):30-36.
[2] 申军波 , 陶佳乐 , 张雅祺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
发展路径研究 [J]. 旅游纵览 ,2025,(12):145-148.
[3] 刘瑛 .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N]. 经济导报 ,2025-06-16(007).
[4] 李明丽 . 数字经济对区域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5] 王淋铃 . 数字经济赋能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J].
福建茶叶 ,2025,47(03):6-8.
作者简介:周文娟,女,1986.03,贵州遵义人,汉族,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财务管理,教研教改
课题: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024RW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