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初探

作者

商志锋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71006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方法,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结构化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三会”的素养目标,并且强调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方面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整体性:基于学生经验,优选活动内容

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基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优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七巧板的魔法世界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本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

环节1:导入与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精美的七巧板拼图,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进入七巧板的奇妙世界。

环节2:认识七巧板

教师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七巧板,感受其形状和大小。

环节3:小组合作,创意拼图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获得一套七巧板。教师给出不同的主题或图案(如动物、植物、建筑等),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创意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和合作,以完成拼图任务。

环节4:分享与交流

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拼图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拼图过程中的经验和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小组的作品,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并讨论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环节5:深入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七巧板的数学奥秘。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七巧板能够拼出如此多样的图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规律,如形状、角度和面积等。

环节6:拓展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将七巧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可以用七巧板来设计家居装饰、制作贺卡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7: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发现数学的美妙。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整体性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数学学科的魅力,进一步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学生将数学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和桥梁。

二、一致性:基于单元主题,注重问题

解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技能,逐渐发展数学意识、构建数学模型,从而不断完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与优化。因此,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来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具体环节,注重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小学数学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和吨。在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归纳起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资源拓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应用。

(一)激活原有经验,感知质量单位

(1)课前调查反馈:引导学生针对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收集的有关质量单位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2)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种最常见的质量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这两种质量单位的认识和了解。(3)认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秤,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秤的具体用法。

(二)引导多维体验,培养学生“量感”

(1)“1千克”的量感体验:引导学生借助质量测量工具认识生活中的“1千克”,结合实际生活强化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可以先通过“拎一拎”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再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2千克、10千克……

(2)“1克”的量感体验:利用质量测量工具认识1克的具体重量,通过“掂一掂”的方式体会生活中的1克,再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2克、10克……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主题统整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将千克与克这两部分的知识整合在一个课时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他们对这两种质量单位进行对比、探究,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不断的比较实践,强化学生对质量的感悟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克和千克的具体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生活经验选择最合适的质量单位。教师应通过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形式对不同质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同质量单位的效率。

三、跨界性:基于学科融合,拓展活动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可以按教学内容的差异,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分别是:动手操作类型,如“有趣的拼搭”;数学游戏类型,如“计算24点”;实地调研类型,如“了解你的好朋友”等。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同时还与其他学科形成了良好的融合。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教材文本,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提高数学学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怎样滚得远”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斜面是很常见的,如在搬运东西时,利用斜面来减缓坡度,能节省力气。“怎样滚得远”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来收集更丰富的数据,并对数据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出当斜面与地面形成怎样的角度时,才能让圆柱体滚得更远。因此,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四、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我们发现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构化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荣.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比例”大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22.

[2]李敏.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