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及思考
陈凯
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处 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4;G31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合作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其国际科技合作对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是指高校与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之间开展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目前,高校都十分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均在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了专门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构,负责挖掘、开拓海外项目合作机遇,推动其校内国际科技合作 [1]。相比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应该依托优势学科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拓宽合作渠道,打造国际科技合作特色品牌。
一、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独特优势,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与世界最顶尖的高校相比,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处在落后的位置。高校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力量合作,可以学习到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科研实力。
2. 培养国际化人才
高校通过与国外单位合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人才的交流和互动,既能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又增进各国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为加深合作奠定了基础。国际科技人才从国外回国后,其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能够大大推动我国科技发展,提升我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3. 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引擎。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文化思维不同,所以对于学科发展的侧重点和研究视角不同,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的学科建设特点进行融合与创新。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研究人员共享知识和科技资源,学习国外先进学科理念和经验,一方面能加速所在科学实现突破,还能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4. 增强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对外展示高校的科研实力,让更多的研究人员了解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提高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能够增加高校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在制定国际标准、规范和规则的过程中,将我国的技术标准和理念展现在国际舞台,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
1.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国际科技合作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与国际科技合作伙伴交流研究情况,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和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打下基础。主要形式包括:人员互访、开展学术讲座、举办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研究人员通过短期讲学、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等,到对方机构进行教学、研究或知识分享;高校之间或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国家共同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或工作坊,加强与科研伙伴的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学者和学生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前沿动态,与国外合作伙伴建立联系;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系列讲座、专题报告或短期课程,或者本校学者应邀到国外合作高校进行学术报告或开设课程。
2. 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高校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在前沿科学领域开展科研合作。目前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包括科技部主管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这类项目由合作双方的政府或组织根据签订的协议,联合出资进行支持,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往往是针对国家层面的需求。在地方层面,也设立了一些类别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比如市科技局设立的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设立了国际合作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是为了支持地方单位去争取国际科技资源而设立。
3. 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高校开展高水平、机制化、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载体,是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或研究领域建立的国际化科研协作平台,旨在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要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地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高校自主建设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根据建设任务可以分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创新园、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等 [3]。
4. 人才引智
高校要积极吸引国际高水平的海外人才,海外人才能够带来不同的学术视角、前沿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有助于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同时可以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带来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
三、高校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挑战
1. 文化差异。
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文化差异是影响合作深度与成效的关键因素,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科研管理模式等差异,会导致合作中信任建立缓慢、创新冲突、管理失效和法律摩擦的沟通障碍和理解偏差等问题。比如,在沟通风格上,有的国家表达含蓄,有的国家信息直白明确,强调书面协议和逻辑清晰性;在决策机制上,有些国家决策集中高层,流程自上而下,有些国家扁平化管理,倡导集体讨论共识。
2. 知识产权问题
在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合作协议中若未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易引发争议。如双方对合作产生的新技术、新发明的专利权属未作规定,后续可能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纠纷。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期限、申请条件等不同,例如,在专利保护期限上,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一般为20年,而美国可能因专利类型不同有所差异。在国际条约衔接问题:虽然有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但各国对条约的执行和解释有别,影响合作中知识产权的跨境保护。 管理能力不足,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运营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许可、转让等环节存在障碍,影响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3. 资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资金是地方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和保障。大部分地方高校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这一困境使高校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收到了限制,影响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的资金来源比较少,主要来自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但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执行期一般是 2-4 年,时间比较短,项目结束后研究人员缺乏长期稳定支持,会导致合作中断或成果碎片化。
4. 政策和法规差异
不同国家的科研政策、法规不同,可能给合作带来一定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不同国家在技术出口管制、数据跨境、知识产权归属、伦理审查等领域的规则冲突,可能导致合作项目中断、法律纠纷甚至地缘政治风险。
四、地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提升的对策
1. 强化思想引领与顶层设计
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指示批示等精神。把国际科技合作放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全局中谋划部署,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指导协调重大事项 [4],完善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资源共享、良性互动、高效有序的联动机制。优化学校外事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外事考核,将考核机制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任务结合起来,奖优罚劣。
2. 加速师资国际化
发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引智基地引智作用,开展高水平国际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学术交流。加大海外引智力度,将海外引智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打造一支高层次外籍专家队伍,助力学校国际化育人体系和科技创新。丰富人才引进方式,开展全职加盟、短期讲学与合作研究、兼职或客座教授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等,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也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吸引海外人才。
3. 优化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要积极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开放程度,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带动学术交流、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成果在海外转移转化,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打造成资源整合平台、前沿研究枢纽、人才育成高地、技术转移桥梁、政策机制试验田。学校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中外双方有关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海外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海外联合实验室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4. 申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依托海外引进人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资源,做好项目的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储备项目,梳理出项目申报清单,明确各项目拟申报的层次,比如哪些项目申报国家级项目,哪些项目申报地方级的项目。做好项目申报支持,根据项目申报指南,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开展重点项目的申报材料打磨、答辩指导工作,努力提高项目的立项率。
五、地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典型案例
科技大学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兼有2 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 个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 个市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区域卤虫参考中心、中法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中英联合酿酒实验室、中捷现代汽车安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马海洋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泰现代生物与医药技术联合研究院等国际科技合作机构。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项目 4 项。学校已经加入中美、中英、中芬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与美国、英国和芬兰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拓展交流合作深度广度。
六、结语
高校要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总要求,把国际传播放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全局中谋划部署,厚植国际合作沃土,凸显对外合作特色,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度广度,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努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5],更高水平地服务国家、区域对外开放战略。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黄孚 . 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举措和交流现状及启示 [J].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3):102-107.
[2] 蒋凯,朱施蓉. 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动因、使命与推进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5(01):30-39.
[3] 张洁,卢彦崑,张旭等 . 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运行管理与对策研究—基于 2006-2019 年文本与数据的分析 [J]. 中国高校科技,2020(12):30-34.
[4] 程新宽,卢明辉,满淑丽等 . 轻工类专业“六位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J]. 微生物学通报,2025,52(04):1876-1889.
[5] 周洪宇 . 新时代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64(01):126-136.
作者简介:陈凯(1986—),男,山东莱芜,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市科技创新体系及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创新平台建设”(22ZYCGQY00870);科技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高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服务新农村发展的策略研究”(XNC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