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轮机专业英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

张小宁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206

引言

当前中国航海业的多维升级对轮机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船舶动力系统智能化、机舱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全球 95% 的进出口贸易依赖海运,船舶修造与航运业对高素质轮机人才需求迫切 [1]。在此背景下,高职轮机专业英语教学需聚焦职业岗位能力重构评价逻辑。基于此,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尤为关键 —— 需紧扣智能机舱术语应用、国际轮机规范沟通、设备运行数据分析等岗位核心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估,使评价内容与智慧船舶、绿色航运及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为培养适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轮机人才提供评价支撑。

1. 轮机专业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联

1.1 轮机专业英语在职业岗位中的作用

轮机专业英语是轮机从业人员的核心工作语言,贯穿机舱运营全流程。在船舶航行中,轮机员需通过英语完成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备规范(如 SOLAS、MARPOL)的合规操作、主机与辅机运行指令的准确传达、设备维修保养手册的解读、港口国检查(PSC)中机舱文件的提交等关键任务。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语言沟通层面,更涉及轮机技术的专业实践 —— 如柴油机参数调试、锅炉安全操作说明识读、自动化机舱系统故障诊断等场景均依赖英语完成指令交互与信息传递。

1.2 职业岗位能力对轮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

职业岗位能力驱动轮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重构。从基础层看,需强化高频轮机术语( 4000+ 核心词汇)的应用训练,覆盖主机系统、辅机设备、电气控制、防污染设备等领域;从实践层,要求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如主机故障排除对话、设备维修报告撰写),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英语听说读写整合能力。管理级岗位更强调高阶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解析国际公约原文(如 TIER III 排放法规)、参与跨文化团队协作(如与外籍轮机长沟通),并基于设备运行数据(如燃油消耗率、废气排放指标)进行专业分析与决策支持。教学需突破传统语法翻译模式,转向 “岗位任务驱动 + 场景化输出”,确保学生能力与船舶轮机管理、设备维修、机舱自动化操作等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2]。

2. 高职轮机专业英语评价现状分析

2.1 当前评价体系概况

现行高职轮机专业英语评价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占比 60% -70% ),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如闭卷笔试轮机术语定义、机考听力选择题)和证书通过率导向(海事局适任考试)。平时考核多依赖课堂出勤、单元测验等单向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主导),内容局限于词汇识别、单句复述等基础语言技能,缺乏对职业能力(如设备手册解读、应急维修沟通)的系统性考察。反馈机制滞后,学生难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弥补岗位实践差距。

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调研数据)

当前高职轮机专业英语评价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能力脱节,学生虽能通过笔试,但在模拟主机故障排查对话等场景中沟通效率不高,不少毕业生入职后难以独立撰写英文维修报告,还有部分因英语沟通问题影响设备抢修进度;二是评价方式僵化,终结性考核占比过高,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听力机考中选择题占比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与智慧船舶发展不相适配,评价中未融入智能机舱操作场景相关考核内容。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未与职业能力框架相锚定,评价体系设计未遵循 “岗位需求→能力拆解→考核转化” 的逻辑,技术手段也较为滞后。

3.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体系构建原则

体系构建需遵循三大原则。导向性原则要求紧扣轮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将智能机舱操作、国际轮机规范应用等岗位需求作为评价核心方向,确保评价与岗位实践紧密关联。过程性原则强调贯穿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从基础术语掌握到复杂场景应用的动态成长,通过阶段性评估捕捉能力发展轨迹。多元性原则体现在评价主体、方式和标准的多元化,融合教师、企业导师等多方评价,采用场景模拟、项目任务等多种方式,兼顾语言准确性与职业适用性。

3.2 评价内容的设计(结合轮机职业岗位场景)

评价内容紧密结合轮机岗位典型场景。基础层包括轮机高频术语应用、国际海事公约中轮机相关英文条款解读等;实践层涵盖主机启动与停车指令传达、设备故障排除沟通、应急维修英文报告撰写等;智慧船舶场景涉及智能机舱操作指令响应、设备运行数据分析英文汇报等。内容设计既注重语言应用准确性,又强调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如模拟船舶防污染设备调试中的英语协作能力。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评价方法注重多样性与实践性。采用场景模拟法,在虚拟机舱中考核英语指令执行能力;通过项目任务法,让学生分组完成主机大修英文计划制定;引入智能评估工具,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检测轮机员间通信发音规范。实施中注重过程记录,通过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各阶段作业、演练视频等,结合阶段性口头答辩,全面反映能力发展。

4. 高职轮机专业英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策略

4.1 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开展岗位能力诊断,通过摸底测试明确学生短板;中期阶段嵌入日常教学,每单元结合岗位场景设计评价任务,如模拟 PSC 检查中轮机英语问答;期末阶段进行综合能力评估,通过完整机舱任务链考核,如从主机启动到故障排除的全流程英语应用。各阶段均伴随反馈与改进建议,形成 “评估 - 反馈 - 提升” 的闭环。

4.2 保障措施(师资、资源、制度等)

保障措施需多维度发力。师资方面,组建 “双师型” 团队,定期安排教师参与航运企业轮机实践,邀请企业轮机长开展教学培训。资源上,建设虚拟仿真机舱实训室,配备智能轮机模拟系统与海量岗位场景案例库。制度层面,建立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联动机制,将企业评价意见纳入教学质量考核,同时制定学生申诉与评价校准制度,确保评价公平有效。

结语

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轮机专业英语形成性评价体系,是顺应智慧船舶发展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该体系通过明确构建原则,确定多元评价主体并划分职责,紧密结合轮机岗位场景设计评价内容,选用多样且实用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稳步实施,多维度保障其运行,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体系的诸多问题。未来,应持续优化完善该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轮机教育与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政府 2025 年中国航海日公告 . https://www.gov.cn

[2] 王雪峰.应用导向下轮机英语口语交流本质的回归——基于模拟器操作的轮机英语口语课程教学设计[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03):109-112.

作者简介:张小宁,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04,民族:汉族,籍贯:山东平度,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航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