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书法的融通
李银英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引言
语文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则是汉字艺术的典型代表,语文教育与书法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还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求将书法纳入语文教学体系。
一、文化溯源:构建汉字演变的认知图谱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演变阶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应该从文化溯源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构建起对汉字演变规律的整体认知 [1]。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在逻辑,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能陶冶性情,提升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系统展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时期的代表字体,讲解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使学生对汉字的发展历程形成直观印象。以《汉字真有趣》为例,该不分选取了多个角度展现汉字的奥秘,如同音字、形声字、象形字等,体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感受汉字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讲解形声字的特点;还可延伸拓展,系统介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并列举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初步建构起对汉字系统的认知。
二、技法互鉴:建立书写能力的协同机制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书写教学,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书写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语文教学与书法训练要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机制。教师要在传授笔画、结构等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书写实践,引导其掌握执笔、运笔、行笔的方法,强化肌肉记忆,提升书写的娴熟度和规范性[2]。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引导其养成端正的书写坐姿和正确的执笔方式。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非常适合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诗词品读和书写训练。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幽静与澄澈。接着,教师要精心挑选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空、山、明、松等,进行笔画和结构的讲解,并示范书写要领。学生在摹时,教师要特别强调笔顺规范、笔画饱满、字形匀称、结构平正等要点,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还可以开展“书写我最喜爱的诗句”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反复练习,在创设的真实语境中体验书写的乐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常见的书写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又要注重表扬优秀的书写表现,树立其书写自信。
三、审美共生:培育艺术感知的生态系统
在小学书法教育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欣赏优秀书法作品,用审美的眼光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通过开展书法赏析活动,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提升审美品位。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学生在反复临摹、创作的过程中,能逐步领悟书法的章法、布局、笔法等要素,提高综合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营造班级的书法氛围,定期举办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互相欣赏、点评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滋养。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动态的互动,共同构建起良性发展的艺术生态,让审美意识内化为自觉追求。例如《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句式,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磅礴和铿锵有力,学生在朗读、默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的节奏美。此外,学生在书写练习时,教师还可引导其观察欣赏繁体字的造型美,如“誉”“曰”“莫”等字的繁体写法古朴雅致,笔画错落有致,引导学生在创作时注重笔法、结构、章法的匀称协调。学生在反复揣摩、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书法技艺,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评价和创作,进而形成自觉的艺术追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书法教育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对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语文和书法的联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汉字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只有这样,小学书法教育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艳艳 . 语文跨学科融合背景小学低段写字教学初探——以书法为例 [J]. 汉字文化,2025,(08):131- 133.
[2] 毛然馨,李剑 . 语文与书法的融通——以《登飞来峰》跨学科学习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2025,(05):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