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质灾害教育研究
马寒星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地震、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发,造成巨大损失。在此背景下,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地理地质灾害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中,地质灾害知识多分散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表形态的塑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缺乏独立、系统的内容体系。例如,地震成因与板块运动结合讲解,滑坡、泥石流则与地貌、气候知识关联,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地质灾害的整体认知。此外,教材内容侧重灾害的自然成因分析,对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工程建设引发滑坡)和防灾减灾措施的阐述较为简略,与现实中“人地关系”引发灾害的复杂性脱节,难以满足学生全面认识灾害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多数教师采用“讲授 +PPT 演示”的传统模式开展地质灾害教学,依赖课本插图和文字描述讲解灾害过程,缺乏动态呈现和交互体验。例如,讲解泥石流形成时,仅通过静态图片展示灾害场景,学生无法直观理解“松散物质 + 强降水 + 地形坡度”的协同作用机制。这种单向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探究兴趣,更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灾害情境关联。
(三)实践环节薄弱,能力培养不足
地质灾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但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一方面,受安全风险、场地设备等限制,学校难以组织实地考察(如滑坡隐患点、地震遗址);另一方面,缺乏模拟演练活动,学生仅通过课本了解“地震时应躲在桌子下”“泥石流来临时向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生”等原则,却未在仿真情境中实践,导致应急反应能力薄弱。此外,对灾害预警信号(如异常声响、泉水突涌)的识别教学不足,学生难以在实际中判断风险。
二、高中地理地质灾害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教学内容体系
以“成因—分布—危害—防治”为主线整合知识点,形成三级递进的内容体系。基础理论层需深度融合板块构造学说、内外力作用等核心地理知识,不仅解析地震(板块边界活动)、滑坡(重力与侵蚀共同作用)等灾害的自然成因,更要突出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如讲解滑坡时,通过对比自然边坡与公路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数据,量化植被破坏导致的土壤抗剪强度下降幅度,让学生直观理解“人类活动加剧灾害风险”的科学逻辑。实践应用层需强化地域适配性,例如西南地区学校可重点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 夏季暴雨 + 人类开垦”的泥石流形成链,北方学校则侧重讲解黄土高原崩塌与植被覆盖率的关联;同时补充实用性内容,如教学生识别山体裂缝的延伸方向与宽度(超过5厘米需警惕)、地震前井水异常冒泡等微观预警信号,结合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开展针对性教学。价值观念层要超越课本知识,融入“韧性城市”“生态修复”等前沿理念,通过对比日本地震频发区的抗震建筑标准与我国乡村民居现状,引导学生思考“防灾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存系统”,将人地协调观具象为可感知的行动指南。[1]
(二)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化 + 互动式”教学组合,打破传统讲授的局限。案例教学需注重“时空穿透”,选取汶川地震时映秀镇中学的倒塌与桑枣中学的零伤亡对比案例,通过播放建筑结构图、采访幸存者视频,引导学生从“板块运动→地震波类型 $$ 建筑抗震等级→应急演练效果”的链条中,理解灾害应对的系统性;分析甘肃文县泥石流时,同步展示灾害前3 天的降雨量数据、流域植被卫星遥感图,让学生自主推导“短时间强降水突破临界值引发灾害”的规律。模拟实验可升级为“参数控制型探究”,如用可调速水泵(模拟降水强度)、不同粒径的砂石(模拟松散物质)、角度可调节的塑料槽(模拟地形)组成实验装置,学生分组记录“当坡度 >30∘ °、小时雨强 >50mm 、砂石中黏土含量 >20% 时必然发生泥石流”的实验结论,将抽象原理转化为可重复验证的科学数据。数字技术融合要兼顾沉浸感与教育性,VR 场景不仅呈现灾害破坏画面,更嵌入交互节点——如在虚拟地震场景中,学生需在 10 秒内判断“躲在课桌下还是撤离”,系统会根据选择模拟不同结果并解析科学依据;GIS 软件教学可结合本地数据,让学生叠加坡度图、降雨分布图、居民点位置图,自主划定“高风险区需搬迁、中风险区需加固”的防治范围,培养空间决策能力。 [2]
(三)强化实践体验与能力培养
构建“虚拟仿真—实地观测—实战演练”的三阶实践体系。虚拟仿真演练需细化场景颗粒度,例如“教室地震”情境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伏地遮挡”动作,还设置“书架倾倒”“吊灯摇晃”等干扰元素,训练其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泥石流逃生”模拟中,加入“道路被阻断”“同伴受伤”等突发状况,引导学生在符合科学原则(向高处、垂直于沟谷)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路线。实地考察应建立“观察—记录—分析”的完整流程,组织学生携带卷尺、罗盘等工具,在地质专家指导下测量某边坡的坡度( >45∘ 需重点监控)、记录表层土体的含水率(手捏成团不散则达临界状态),拍摄裂缝发展照片并标注日期,形成持续追踪的“隐患观测日志”;参观本地滑坡治理工程时,让学生对比“抗滑桩”与“截水沟”的作用机制,理解“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的防治逻辑。校园实战演练需突破形式化,设定“警报误报”“部分学生未响应”等真实情境,检验指挥系统的应变能力;演练后发放“应急行为自评表”,让学生反思“是否在1 分钟内到达集合点”“是否携带应急包”等细节,通过“演练—复盘—改进”的循环逐步提升应急素养。[3]
结语
高中地理地质灾害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素养培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碎片化、方法单一、实践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学生防灾能力的提升。通过构建系统化内容体系、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验、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可有效提升地质灾害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运超 . 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J]. 教学与管理 ,2020,(1):65- 67.
[2] 陈宪云 , 刘晖 , 董德信 , 等 . 广西主要海洋灾害风险分析 [J]. 广西科学 ,2023,30(3):409- 416.
[3] 张三 . 高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地理教学 ,2025,(5):2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