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媒体视域下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宣传路径研究

作者

岳维广 陈施宇 于心睿 赵博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在数字化浪潮与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正面临着转型压力。根据 2023 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焦虑症状、抑郁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高的问题特点。与此同时,2024年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调研指出,传统心理健康宣传的线下讲座参与率、宣传海报的关注度、微信公众号推文平均打开率等,远低于其他校园资讯类内容。低效的宣传现状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形成鲜明反差。这对宣传内容的生产模式、传播策略和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此背景下,依托学院“甲三故事”平台开展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路径。

1 心理健康宣传路径存在问题

1.1 新媒体渠道应用不足

许多学院仍以传统宣传方式,如海报、讲座为主,未能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互动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部分学院虽然开通了新媒体账号,但内容更新频率低、互动性差,未能形成稳定的用户黏性。

1.2 内容适用缺乏针对性

心理健康宣传内容多以通用性知识为主,未能结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精准投放,如大一适应性问题、大四就业压力等。科普性内容较多,但深度教育类,如心理调适技巧、危机干预知识较少,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3 专业性与趣味性失衡

部分宣传材料过于学术化,语言晦涩,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另一些则过度追求娱乐化,如单纯依靠心理测试小游戏,缺乏专业心理学的科学支撑,甚至可能误导学生。

1.4 队伍能力与建设欠缺

诸如学生会新媒体中心等宣传队伍通常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心理辅导站的教师又往往不熟悉新媒体运营,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院未建立“宣传+ 心理”双团队协作机制,工作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1.5 评估与反馈机制缺乏

多数宣传活动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缺少对传播效果,如对阅读量、咨询转化率的系统评估。学生反馈渠道不畅,难以根据实际需求优化宣传策略。

1.6 危机干预与日常脱节

心理健康宣传多聚焦于普适性知识,但对心理危机信号的识别、求助渠道的推广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时仍不知如何求助。

2 心理健康宣传路径研究内容

2.1 一个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不同时间的学习生活特性作为工作出发点,设计宣传教育内容,本科与研究生、开学与期末、大一与大五等,宣传的重点是不同的,并配合选择适合学生的宣传方式。

2.2 两个维度

教育与科普,二者虽然都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两者在目标、内容、形式和受众等方面存在差异[2]。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促进心理素质发展。而科普以通俗化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消除误解,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知。

2.3 三种路径

公众平台利用线上推文功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采取文章、漫画、音频等多元媒介,开展线上主题活动,拓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从而达到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心理自助能力的目的。

视频号围绕心理健康日、新生入学教育等主题节点创作视频作品进行多维传播。借助声音、画面、动作等,采取短视频形式,学生团队自编自演短视频展现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是关注学生心理困扰、分享心理自助技巧的微视频,有助于充分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

微信栏目利用微信平台功能开设“知心树洞”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倾诉情感、吐露困扰、讨论心理话题、预约咨询服务的媒体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乐于体验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科学接纳与应对心理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线上支持。

2.4 两支队伍

指学院宣传中心与学院心理辅导站,既要有宣传技能,又要有心理专业知识,从选题、创意到实现,两支队伍可以互为补充[3]。学院宣传中心具有所需技能以及宣传所需传播渠道。学院心理辅导站具有专责指导教师与心理委员队伍,在团体辅导、创意策划等方面具有实践基础。

3. 心理健康宣传路径研究启示

3.1 构建精准传播范式

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宣传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需要建立动态需求调研机制,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群体的心理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宣传。实现从千人一面到量体裁衣的转变。

3.2 推动专业跨界融合

心理健康宣传既不能过于学术化而曲高和寡,也不能为追求流量而丧失专业性。组建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新媒体运营团队、学生骨干构成的复合型团队,通过定期培训、联合策划等方式,实现内容的科学性,提升传播的吸引力。

3.3 打造全媒体矩阵

单一的宣传渠道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构建“图文 + 视频 + 互动”的立体化传播体系。特别是要重视短视频等新兴媒介的运用,通过情景剧、微电影等形式,让心理健康知识“活起来”。

3.4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

改变以往“重发布轻反馈”的工作模式,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持续跟踪宣传效果。同时要打通线上宣传与线下服务的衔接通道,确保有需求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形成“宣传-服务-反馈”的良性循环。

3.5 强化朋辈互助传播

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健康宣传中的“朋辈效应”。培养一批心理健康宣传大使,通过同龄人的转发带动作用提升宣传效果。确保信息精准触达[4]。以学生宣传学生的模式提升宣传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3.6 构建可持续性机制

心理健康宣传不能仅依赖短期活动,而需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分析传播数据,将心理健康网络宣传纳入学院思政教育体系,确保资源持续投入。久久为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结语

通过精准定位需求、创新传播形式、强化团队协作等角度,构建“精准化、全媒体化、可持续化”的心理健康宣传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指明创新方向。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推动全媒体宣传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丹婷 , 王煜 . 微信公众号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满意度影响的实效性研究——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 [J]. 科技传播 ,2024,16(17):114- 117.

[2] 赵 珊 . 全 媒 体 时 代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的 有 效 传 播 [J]. 融媒 ,2025,(06):51- 56.

[3] 胡韬 .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宣传途径探究——以济南职业学院为例 [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3,(03):70- 75.

[4] 梁婷昱 , 张心怡 , 霍歌 , 等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创新 [J]. 记者摇篮 ,2025,(08):60- 62.

1、

作者简介:

岳维广(1996.4—),男,满族,辽宁兴城人,建筑与规划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5 年心理健康教育亮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