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杜艳

140108198805101241

一、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基本内涵与价值体现

(一)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的概念特征与阶段关联

全过程动态控制是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时间轴、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基于初步规划形成投资估算基础,并构建初步控制目标;在设计阶段则依托深化方案与技术优化进行估算修正,确保设计成本不超预期;在施工与结算阶段,动态控制依靠进度、合同、变更等数据的实时反馈,进行动态修正与再预测。全过程动态控制并非单点管控,而是构建成本控制系统与管理责任机制的统一过程,是工程项目实现资金控制闭环的重要保障方式。

(二)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对项目效益的关键作用

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控制不仅决定着工程本身的经济价值,也影响着项目最终的使用效率与运营质量。造价的失控往往源自于控制断点、信息滞后与数据分离,传统事后核算难以对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动态控制机制的引入,可将事前策划、事中管控与事后总结有机结合,提升资金流转效率与造价数据响应速度。通过动态比对预算与实际支出,及时修正管理偏差,防止成本无序增长,确保项目按期、按质、按投资目标推进。动态造价管理还可为多项目并行投资提供统一平台支持,实现组织资金的集中统筹与科学分配。

(三)全过程成本控制推动项目管理理念革新

传统工程管理偏重结果导向,关注结算阶段的资金统计与审核,未能形成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逻辑贯通。全过程动态控制则推动造价管理向前延伸与向后闭环,形成覆盖项目全阶段的闭环链条。在这种模式下,预算编制不再孤立存在,而成为成本管控预警机制的一部分;数据录入不再是报账手段,而是行为分析的关键载体;造价人员角色从被动核算转变为决策参与者,真正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全过程动态控制促使项目管理从静态预测走向动态响应,从单一环节走向系统优化,为建设行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方向。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构建以阶段控制为核心的造价管理模型

建立科学的阶段性控制模型是全过程动态造价管理的前提。在项目不同阶段制定针对性控制目标,是保证整体造价不偏离预期的重要策略。在立项阶段,通过对比历史数据与市场行情设定合理投资限额,形成初步的成本红线。在设计阶段,深化技术方案并引入价值工程手段,审查关键节点的成本指标,实现对成本构成的预判与筛查。在施工阶段,则以进度为主线动态更新成本数据,建立分包单元成本控制清单,及时监测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变化。通过构建分阶段管理体系,造价控制不再被动跟随,而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动态模型的建立还需依托数据库支持,对同类型项目形成横向对比,提升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能力,真正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系统化与标准化。

(二)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驱动监控

信息化平台是动态控制的基础载体,其建设程度直接决定了造价管理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通过集成项目管理系统、预算系统、BIM 模型与合同管理模块,可实现数据的集成互通与自动化分析。在日常管控中,系统应具备进度同步、变更追踪、成本预警与图表展示等功能,使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状态。数据驱动下的监控方式不依赖个人经验,而是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成本分析与偏差处理,减少人为干扰与误判的可能。平台建设还应注重界面友好与权限分级,便于多方协同工作与分级审核,提升管理效率。在实践中,应推动造价数据与财务、合同、审计等模块统一标准接口,实现各系统的数据互认,形成完整的成本链条数据闭环,助力企业级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三)推动全员参与构建责任驱动的成本文化

动态控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多岗位协同和责任机制的落实,造价控制应不再仅为造价部门单一任务,而是贯穿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全员任务。在组织机制上,应明确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边界,如设计部门需承担设计变更的成本影响评估,施工单位需配合实时反馈资源投入数据,财务部门需及时归集并分类核算成本信息。为激发各方的成本控制主动性,应建立以成本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造价结果与管理绩效挂钩,推动全员对成本结果负责。在企业文化层面,还应强化成本意识教育,推动项目人员理解控制成本不仅是任务指标,更是专业能力的体现。通过制度化、数据化与文化化多维并举,使动态控制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常规机制而非临时应对工具。

(四)优化变更管理机制提高造价调整响应能力

变更是工程项目中影响造价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动态控制必须建立灵敏且规范的变更响应机制。传统的变更管理流程往往审批周期长、响应滞后,导致实际费用产生后才能追溯控制,错失了事前干预的时机。优化后的变更机制应基于动态造价模型构建变更模拟模块,在变更前即启动成本影响分析,评估其对总投资与阶段预算的冲击程度,并出具多方案调整建议供管理层选择。变更审批流程应嵌入信息化平台中,确保流程节点可追溯、文件资料可核对、审批记录可量化,提高流程的透明度与执行力。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与现场反馈同步的变更登记机制,确保每一项施工调整都有完整的造价记录与责任追溯。通过动态模拟、数据留痕与高效审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快速、准确、闭环的变更响应体系,从根本上提升造价动态调整能力,避免因信息滞后或管理失控造成项目成本重大偏离。

三、结束语

全过程动态控制不仅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项目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控制模型、完善的信息平台、明确的责任机制与高效的变更管理,共同构成了造价控制的四大支柱。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应以动态控制为核心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实现从静态核算向动态调控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小颖 .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 [J]. 建材与装饰 ,2020,(11):182-183.

[2] 陈浪威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策略探究 [J]. 建筑与预算 ,2024,(08):34-36.

[3] 郭晓峰 .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控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19,36(3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