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高中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王剑 李晶
鹤壁市高中,458030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其与高中教育的融合成为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2. 融合现状与核心应用
2.1 教学模式创新
个性化学习:一是推荐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多维度数据,为学生量身定制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二是个性化教材生成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依据学生学科水平和偏好生成定制化学习材料,适应学习进程;三是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合适学习路径。
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在科学教育领域展现出创新应用途径,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虚拟实验室环境。
针对外语、音乐等学习中语言、音律环境缺失的普遍性问题,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搭建多语境沉浸式场景,支持学习者与虚拟人物在真实化情境中进行交互。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为特殊需求职业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2.2 管理效率提升
数据驱动: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的核心转向数据驱动模式,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实施: ① 借助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科学预判,为招生计划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以及学生留存方案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② 通过对学术成绩、课堂参与度等多维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甄别学生个体,进而提供差异化的学业指导与支持服务; ③ 构建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定制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计划; ④ 针对学校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对教室使用频率、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等数据的分析,最大化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⑤ 校园管理领域引入数据驱动思维,全面提升校园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家校协同平台:实时同步学情报告,优化沟通效率
人工智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拥有数据处理、自主学习、持续监测及跨领域应用等核心优势,具体体现为以下维度:
其一,人工智能在教育数据处理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与精准优势。
其二,基于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可依据历史数据进行科学预判,为教师、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
其三,人工智能能够实时监测教学环境、学习资源使用状况及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响应各类问题。
其四,人工智能的跨领域应用潜力为家校社协同创新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上述优势共同彰显了人工智能在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技术价值,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与跨领域协同,构建更加精准、高效且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生态。
3. 关键问题剖析
3.1 技术与教育的适配矛盾
当前教育领域围绕人工智能究竟会引发“革命性重塑”还是推动“渐进性演进”的争论持续升温。
在科学教育这一特定场域中,需以系统性思维平衡“赋能”与“颠覆”的双重逻辑,避免陷入单一视角的认知局限。
然而,技术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工智能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既蕴含机遇也伴随挑战。
3.2 教师能力缺口
仅 30% 教师掌握 AI 工具深度应用,存在技术替代焦虑。
许多教师仅停留在使用一些基础的 AI 教学辅助工具。这种能力缺
口使得教师无法充分发挥 AI 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同时,一些教师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3.3 分层提升教师能力
基础层: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组织针对全体教师的基础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常用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方法。
进阶层: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其数据分析能力。
创新层:处于创新层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技术伦理认知水平。
4. 优化策略
4.1 构建 “技术 + 教育” 协同框架
开发符合学科规律的 AI 工具。教育领域的技术开发者应与各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开发出真正符合学科教学需求的 AI 工具。
设计跨学科项目。基于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推进资源均衡配置
政府主导建设公共 AI 教育平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设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公共 AI 教育平台。同时重点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
企业参与技术扶贫。鼓励科技企业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合作,参与技术扶贫。
4.3 重塑教育生态与能力体系
教师能力发展的分层培养: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教师的技术基础和教学经验,将培训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创新层。
数据安全与伦理保障机制:技术上,采用加密技术等手段保障学生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管理上,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明确教师、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
学生发展的双向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人工智能与高中教育的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果,在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与教育的适配矛盾、教师能力缺口、教育公平性问题等。通过构建 “技术 + 教育” 协同框架、推进资源均衡配置、重塑教育生态与能力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促进人工智能与高中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必须坚守教育本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研究展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高中教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在技术应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等新技术将为教学带来更多创新可能,如个性化学习内容的自动生成、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感知与调节等。在教育公平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 AI 教育。同时,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长期影响,如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等,还需要开展长期的跟踪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与高中教育融合的模式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注:本文系 2024 年度鹤壁市教育资源保障研究项目课题《人工智能在高中阶段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JZBKTLX-008,课题文号:鹤教体资保[2024]18 号)之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