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开展
周德强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400030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需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以目标为导向,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路径中建构历史认知。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丰富课例,可依托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让学生在“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的闭环中深化历史理解。以下是结合教材课例展开实践探讨[1]。
一、基于教学目标设定精准导向系统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需将宏观课程标准转化为可观测的具体任务,使教学与评价具有明确抓手[2]。教师应围绕历史事件、人物、规律,细化知识掌握、思维训练、价值认知等维度目标,通过分层任务设计,确保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达成目标,并通过即时评价检验进度。
例如:在教学第 16 课《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设定目标为学生能结合史料分析战争前中英社会差异。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1840年中英军舰对比图》《英国工厂生产场景插画》等史料,组织小组开展“时空穿越对比”活动。学生可以分组扮演“18 世纪英国商人”与“清朝广州十三行商人”,任务是从史料中提炼双方在贸易规则、技术水平、社会观念上的差异。小组讨论时,“英国商人”组学生A 指着插画说:“我们的工厂用蒸汽机生产,效率比手工高十倍!”“清朝商人”组学生 B反驳:“但我们的茶叶、瓷器在欧洲是奢侈品,你们的工业品在中国根本卖不动!”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为什么英国工业品在中国滞销?这与战争爆发有什么关联?”学生们可以结合“中国自然经济封闭性”展开辩论,教师可以巡回记录各组关键词(如“贸易逆差”“鸦片走私”),并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在黑板绘制“中英矛盾关系图”,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修正,最终通过图示完整度评估目标达成度。
二、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融入评价环节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有互动性的任务,把评价自然地放到观察、讨论、展示这些环节里。通过角色模拟、问题探究、成果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实现“做中评、评中学”的有机统一[3]。
例如:在教学第 21 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编辑室”模拟活动,学生可以分组担任“《新青年》编辑”“五四运动摄影师”“中共一大会议记录员”。“编辑”可以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选段中提炼宣传要点,“摄影师”可以用漫画重现“火烧赵家楼”场景,“记录员”可以整理一大代表讨论的“党纲草案”关键词。小组合作时,“编辑”组学生 C 问:“为什么李大钊要强调阶级斗争?”“记录员”组学生 D 会回应:“因为当时工人运动需要理论指导啊!”教师也可以适时参与讨论并追问:“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如何推动中共成立?”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还可以开展“跨部门审稿会”:“编辑”点评“摄影师”漫画的历史细节准确性(如“学生臂章年号是否正确”),“记录员”质疑“编辑”宣传要点的逻辑连贯性。教师可以根据《角色履职评价表》,从史料运用、协作效率、观点创新三方面打分,同时组织学生互评“最佳历史还原小组”。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馈学习
多元化评价不能只靠教师一个人评价,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察、记录小组情况、开展项目展示评价等办法,随时捕捉学生学习的表现,再结合具体的评价工具(像量表、日志、成果展示),给学生全面的反馈,让学生能自己反思,进而改进[4]。
例如:在教学第28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布置“改革开放见证物收集”项目。学生可以寻找家庭中能体现改革开放的物品(如老粮票、BP 机、首批股票认购证),并撰写《物品背后的故事》短文。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时光博物馆”分享会,学生E 展示奶奶的布票并讲述:“这张布票说明当时买衣服要凭票供应,现在网购三天就到货了!”学生F 拿出父亲的“下海经商营业执照”说:“这个执照见证了市场经济起步期的创业潮。”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布票退出历史舞台与哪项改革政策直接相关?”“营业执照类型变化反映了什么经济体制转型?”分享结束后,学生们可以填写《见证物价值评分表》,从“时代代表性”“故事感染力”“历史解释清晰度”评价同伴作品,教师可以结合评分与短文质量,评选“最具历史价值藏品”并颁发证书。
四、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本质是让教学目标可操作、学习过程可观察、评价反馈可追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开始,以活动为连接,以评价为动力,建立一个“教、学、评”互相促进的循环系统。通过不断优化方法,让历史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思维碰撞,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提高历史认知能力打下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裕明 . 高中历史“ 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设计研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5,(05):79- 80.
[2] 潘海涛 .“ 三新” 视域下高中历史“ 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策略 [J]. 学园 ,2024,17(33):61- 63.
[3] 柴贺景. 史学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历史“ 备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J].天津教育 ,2024,(29):183- 185.
[4] 刘新艳 . 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路径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139-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