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技能型高校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探析

作者

黄嘉悦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党的二十大以来,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驱动、产业升级需求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多重推动下,得到了显著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求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为支撑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应用技能型高校是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实践地,但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外部环境风云变化,应用技能型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痛点。2022 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举措,“一体”指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指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为应用技能型高校转型发展搭建了明确的改革框架。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启动,新一轮“双高建设”计划的引领下,聚焦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具有“硬技能”与“软实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支持与支撑。因此,应用技能型高校战略制定也需围绕“产教融合一体两翼”来重点部署。

从以往情况来看,大部分应用技能型高校围绕自身办学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办学成效。但部分高校仍存在未将区域产业规划纳入高校自身战略规划,战略适配性不足;相关企业参与动力不强,合作项目短期化、分散化,系统规划性不足;一些实训基地设备陈旧,利用率不高,技术转化率低,实践平台效能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应用技能型高校要培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构建“需求导向、多元育人、动态适配”的战略规划模型,深化产教融合,落实“一体两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求导向层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应用技能型高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在发展规划与人才供给中要以区域产业需求为驱动,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学科链,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解决人才培养供需错配问题。例如制定差异化学科专业群建设指南,交叉学科孵化,设立动态课程框架,允许学分随技术迭代更新等。

多元育人层通过师资与证书制度提升人才质量。打造行业顶尖的技术技能型师资,强化教师“双师双能”,推动教师承接并完成行业企业技术项目,建立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校企师资互聘机制;依托教师产学研见习计划,派驻教师团队进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经过双方互研,教师从企业带回最新技术与理念,形成新课程、新教材融入人才培养;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施“ 1+X ”证书制度,通过师资能力提升与证书制度融合,实现多元共同育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动态适配层以数据驱动实现持续优化。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数据整合与分析是众多规划与决策的核心依据。应用技能型高校每年都需要提交状态数据,编制高基报表,若将这些数据整合,搭建动态数据库,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实时适配机制,可高效提升教育响应速度,满足产业需求变化。例如构建AI 驱动的“学科专业-人才供需”预测模型,开发“学科专业全周期监测系统”动态预警,建立产业需求监测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年度迭代等。

“需求导向、多元育人、动态适配”战略规划模型框架,离不开政策链接、机制构建、平台赋能、监督执行的路径设计。

首先,作为区域性应用技能型高校,应与国家政策、区域目标、地方政府形成有机常态化链接。设置相关联络办公室,每周或每月定期举行政策通气会,根据政策导向,在相关产业,对应行业,联合企业开展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发展需求调研对接。通过政策研讨与需求调研,制定高校和企业短期、中长期发展目标,推动政府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形成利于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其次,构建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建强“两翼”,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块”上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条”上协同。外部层面,市域产教联合体要由区域政府牵头,联合应用技能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依托地方产业园区建设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员工培训,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深度绑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聚焦国家重点产业链及主导产业,由龙头企业、高水平高校、应用技能型高校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委托培养、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内部层面,应用技能型高校要协同校内所有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实现人才培养全周期产教融合,从新生入校到毕业就业,结合两体建设与运行成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校内部关键岗位、关键部门、关键领导的内部协同,到校企、校政、联合体与共同体的外部协同,谋定共同目标一齐发力,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再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利用 AI 赋能,打造产教融合数据库,建设相关数字云平台,以数智虚实共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联动。应用技能型高校要抓住产业升级变革的机遇,拥抱数字智能技术,对教育资源重新整合、配置与共享,结合高校自身领域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制造工程,形成大国工匠工作法,生成可视化品牌形象,打造相关领域未来职业图谱,以数字科技推动行业发展,引领产业行业需求。

然后,设置相关部门实时监督落地执行情况,动态调整目标与举措,制定弹性规划的动态靶。从目标设置,实施路径,结果成效三方面进行量化分解,形成成果导向充分的阶段性任务,以周报或月报的形式对执行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培养内驱式改革理念。

最后研制效果评估体系,形成“战略框架- 实施路径- 效果评估”闭环。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四维评价体系”,从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社会贡献度、创新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对应用技能型高校产教融合成效、政府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完善认定与退出机制,高效推动应用技能型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应用技能型高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产教融合,以“一体两翼”为改革框架,制定动态靶的战略规划,用切实的实施路径与评估调整机制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与社会贡献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2. 白虹雨 .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战略规划的行动框架与实践路向 [J]. 当代职业教育,2025,(02):50- 57.

3.刘献君.高校战略规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5, (02): 1- 7+41.

4. 刘献君 , 赵彩霞 . 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 (01): 79-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