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报告

作者

宋晓梅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青海 810008

摘要:《史学概论》作为历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与实践是时代的必然。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使学生在掌握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分析课程思政在《史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课程思政示范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优化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史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评价

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史学概论》作为师范专业历史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涵盖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发展历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重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探索与实践,将思政元素与史学知识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备深厚历史专业素养与坚定政治信念的未来教育工作者。2021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课程思政示范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课教学能力。《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通过不断优化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思政与史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评价机制,以系统性评估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其在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长期作用。

一、《史学概论》课程思政师范课的重要性

《史学概论》是师范类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推进,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师范生培养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如何在《史学概论》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教师角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史事件、史学理论中的思政元素,使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在讲授“唯物史观”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从而深化本科生对理论自信的理解。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还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使教师将课程思政自觉纳入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内容角度。《史学概论》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史学史、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等不同层次,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使其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可以进一步挖掘《史学概论》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如介绍中国史学发展时,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其如何塑造民族精神;讲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时,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各阶级探索救国之路的尝试和选择,认清中国国倩,加强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必然的选择。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现实价值,增强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学生角度。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史学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以及学者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家国情怀的切身感受和熏陶”,在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更强。通过《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其现实关怀意识。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即如何在《史学概论》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使其既符合专业教学目标,又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2)教学内容的优化,即如何在课程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与史学知识体系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3)教学方法的创新,即哪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最适合《史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素养,同时还能够做到“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即课程思政示范课如何影响学生的历史观、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5)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即课程思政示范课如何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使其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史学教学?(6)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即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持续改进和优化《史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质量。

根据以上问题,《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针对每个研究问题,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搜集法解决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问题。通过系统收集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文献,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借鉴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为《史学概论》课程的思政示范课提供理论支持。(2)案例分析法解决教学内容的优化的问题。选取国内外高校关于《史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教学内容的优化策略,提炼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结合学生反馈数据优化课程结构。(3)实践探索法解决教学方法创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体验等),并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反馈,评估哪种方法最适合《史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4)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及时了解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水平。设计学生思政素养测评问卷,对学生的历史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探讨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影响。(5)行动研究法解决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师教学反思、同行评议、教学座谈会等方式,研究课程思政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并总结教师教学改进的策略。(6)教学评价法建立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观察、学生反馈、考试成绩分析等,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这些研究方法确保了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为《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

在《史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1)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在讲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时,可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使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2)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在讲授中外史学史的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记忆如何影响国家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历史记忆构建了国家认同,并通过教育、纪念活动和历史叙述得以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抗战史、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当代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3)中国史学的发展与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学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结合史学研究的核心思维方式——即“问题史学”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研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语境下……完善和发展历史学学术体系,……培养起来……新生力量”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史学方法论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思政功能,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全球治理、环境变迁与历史责任等,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思考当代社会的挑战。例如,在讲解环境史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如唐代的水利建设与现代环境保护的对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史学不仅是一门学术研究,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包括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鼓励学生讨论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其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如五四时期的学生领袖、政府官员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他们对当时社会矛盾和思想潮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引入数字化资源,如虚拟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录片等,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知。例如,课程内容可以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资料或口述历史档案,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研究结论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以史学理论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结合思政主题,如“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等。例如,在分析五四运动时,引导学生讨论其对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讲授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如通过介绍中国史学发展,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教师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度,“使学生在乐学、向学的氛围中以积极心态接受思政元素的深入课程内容,并以理性活跃的态度认同和认可这种融合”。

通过一年的示范课建设,学生思政素养显著提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更加积极,教师观察记录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了约30%。基于《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实践探索,教师也总结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课程思政应进一步深化内容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以推动师范类高校史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在其他史学课程中推广课程思政示范课模式,形成更加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新时代的教师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5.28,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5.28,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参见郝虹:《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研究》,载于《大连大学学报》,2022(2):82-86.

石莉萍:《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历史专业师范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载于《甘肃高师学报》,2023 (03):103-107.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5.28,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参见[美]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帆:《“三大体系”视角下的中国史教材建设之省思》,载于《史学史研究》,2024 (03) :14-21.

王鸿斌、樊翠花:《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载于《大学教育》,2022(03):50-56.

宋晓梅,籍贯内蒙,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欧洲民族史、史学理论等,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本论文是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项目:《史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编号:qhnukcsz2024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