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歌唱课中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作者

沈佳玲

湖南师范大学

引言

在厘清小学歌唱课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误区之后,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改进成为关键。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具体的思维训练作为支撑,并深度融合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本文承接上篇的反思,旨在构建一个以《我是小音乐家》为例的、可操作的策略体系,实现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贯通”与“融合”。

一、核心策略:创造性思维与音乐性思维的协同训练

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思维的培养。韦伯斯特有言,音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之间交替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内在的音乐技巧和外部条件所推动,从而产生最终的音乐产品。可见,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思维和音乐性思维的同步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共同作用下的思考模式。发散思维获取更多的想法,而聚合思维负责分类,共筑具备新颖性的成果。教师在课上可以多设置“一问多解”的问题,按种类归类,在过程中提示学生不可有重复答案。《我是小音乐家》一课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想象中的音乐家是什么样的”,按性格分类有“温柔”、“暴躁”等,按情绪划分有“快乐”、“失落”等,按年龄分类有“少年”、“成年”、“老年”。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与音色去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家形象,或功成名就、充满自信的音乐家,或历经坎坷、陷入迷茫的音乐家等。

音乐性思维则体现在对音乐元素的运用。将元素性教育理念引入音乐创造教学中 , 就是学生运用元素性音乐材料 , 以自然的方式 , 参与音乐创造。教师以元素性音乐材料作为切入口,通过改变音乐的音高、节奏、音色等与学生一同理解并创造音乐。该歌曲中,重复型的两个乐句“跳啊,唱哟”在歌唱处理上可以作变化处理。询问学生们此处的“跳”指的是“蹦蹦跳跳”,还是“优美舞蹈”,或者其他。根据学生的理解,再次询问如何唱才能表现对应的“跳”和“唱”。如“蹦蹦跳跳”的“跳啊”唱成跳音,音与音之间音断气连,“优美舞蹈”的“跳啊”则唱连音,唱出婀娜多姿之神态;再如“唱哟”可以是“豪迈”的铿锵强化,也可以是小鸟“悦鸣”的轻巧弱化。

创造性思维与音乐性思维是拥有音乐创造力飞向想象世界的双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已知经验灵活设计情境与问题,做到统筹兼顾。

二、实施路径:将创造力培养贯穿音乐实践全过程

戴维·埃利奥特认为,音乐创造力是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反思性”音乐时间中形成的。创造是一个解构重组的过程,在反思性的实践中得以进行。张前有言,音乐创造不仅包括以乐谱记录为方式的创作行为,还包括加工与改编等创造行为,不仅包括表演中的创造行为,还包括欣赏中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创造领域中,更渗透在欣赏、表现、理解任一艺术实践领域。

聆听音乐是学习音乐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歌唱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音乐想象能力对音乐的基本特征做出个性化的反应。正如戈登所言,音乐听想是一种自我思维、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对音乐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歌唱课的聆听音乐环节设计音乐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恰如其分。创设情境是第一步,在《我是小音乐家》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家”主题将场景布置为音乐会现场。其次在聆听的时候设置开放性问题激起学生展开想象,与师生互动,如“你看见了什么有意思的画面”、“你会跟着它怎样律动”等。如看到了很多音乐家入场后纷纷拿起心爱的乐器演奏的画面,听到了演奏时的速度比自我介绍时更快等等。最后,根据吉尔福特的思维理论,在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给予学生及时性的评价,总结音乐审美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能力。

音乐创造的成果可以是一部音乐作品,可以是即兴表演或创作中形成的“即时性”作品,也可以是聆听中形成的“观念性”产品。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艺术实践的全过程。

结语

音乐创造力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建构新颖且适当的音乐实践的心理品质。它是音乐创造能力,离不开音乐原料;它基于音乐实践活动,不局限于任一音乐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创造性思维与音乐性思维的训练双管齐下,将音乐创造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音乐实践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崔学荣. 音乐微格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豆军红 . 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 [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

[3] 韩非凡 . 创造力视域下音乐编创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4] 杨威 . 以学科特征性教学活动凸显育人价值——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活动的几点思考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1(10):66-6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 美 ] 珍妮特 R. 巴雷特(Janet R.Barrett)[ 美 ] 彼得 R. 韦伯斯特(Peter R.Webster). 音乐的经验——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M]. 梁菁, 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