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劳动保障制度优化路径研究
邢典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市政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1
一、新时代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现状剖析
(一)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改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体系,执行许多改革举措来推进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做到统筹经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正式合并,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核心架构。逐步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不断改进,个人养老金政策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在失业保险方面,它的保生活,促就业以及防失业功能明显提升,工伤保险通过加强预防,补偿与康复一体化机制,而且继续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二)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我国已经形成起从中央到地方五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网络,其服务范围正在逐渐向城乡社区延伸。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全面建成并且不断改进,跨区域协同办理和全流程线上操作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为止,社会保障卡的持有者数量达到了13.8 亿人,大约有9.6 亿人同时开通了电子社保卡的功能,这个系统支撑着就业登记,养老金发放,医疗费用结算等传统业务,而且渐渐扩展到了金融支付,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 一卡通” 应用场景,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便利程度和满意程度。
(三)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层级不断优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做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推进到省级统筹。国家通过跨区域调剂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机制,而且大幅度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使地方加大社会保障范畴财政投入。慢慢形成并完善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的动态调整与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流程。相关数据显示,到2023 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从2012 年的1686 元提升到3162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设立开始就历经五次统一上调,失业保险金标准从707 元提升到1814 元。工伤保险月均伤残津贴从1864 元增长到4051 元,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参保群体的生活品质,更多人得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新时代社会劳动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3 年底,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2.97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到 21.1‰ 。65 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17 亿人,占比达到 15.4%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2012 年开始就一直在缩减,而且将来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概率会继续下滑。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程度高等独特国情,再加上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大之类的问题,这些都会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很大压力,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不断下降,长久维持下去非常困难。
(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难题
当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6.2% ,但是流动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农民工群体达到 2.98 亿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关注这几个关键方面:形成适合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融合。做到区域间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达成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创建取得一定成果。不过仍存诸多难题,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不充分,融入城市进程慢等状况必须解决。
(三)就业方式多样化引发的新问题
数字化转型使就业方式变得越发多样化,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但是现有的劳动保障制度对于这些新型就业方式的适应性较差。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不完善,新就业形态人员在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参保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劳动纠纷处理难度增大,这使得劳动保障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求更高。
(一)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完善治理体系
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根据乡镇(街道)人口数量、经济体量、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科学合理设置劳动保障办公室,明确劳动保障办公室职责和工作权限,确保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有机构管、有人管。如舟山市根据实际,分3 档匹配乡镇规模选优配强基层人社队伍,严格落实一人一岗一责,做到乡、村、企人社服务监管全覆盖。
建立三级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做优镇级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市县人力社保部门与乡镇(街道)联建共建,下沉业务集中、人员归口。把村级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一体纳入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劳动纠纷就近、就地解决。支持、鼓励在企业、项目工地内部设置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工作点,开展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浙江建成服务站点1471 个,覆盖1296 个乡镇(街道),为基层劳动关系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基层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配齐配强“ 三支队伍” ,加强县级劳动保障督导员、镇级劳动保障管理员、网格级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县级劳动保障督导员由熟悉业务的在编人员担任,下沉到基层开展工作。镇级劳动保障管理员根据服务监管事项设置岗位,配足人员。网格级劳动关系协调员由村(社区)网格员、企业人力资源或工会负责人、工程项目劳资专管员等组成。浙江省配备劳动保障督导员 3024 人、劳动保障管理员4723 人、劳动关系协调员22.8 万人,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了充足人力资源。
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做业务培训,培训涉及劳动保障法律条文,政策解说,具体工作程序,矛盾化解技巧这些内容。利用课堂讲解,事例剖析,现场演练等方式,改进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比如铁岭市定时搞业务监督培训,保证基层人社服务落到地。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 一网通办” :以政务服务2.0 系统为基础,全面推进“ 一网通办” 改革,把高频的人社政务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比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并且提供一些基层的人社服务,通过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界面,使群众在家就能办理相关事务,方便群众办事。舟山市一季度乡镇(街道)受理经办人社政务服务事项5781 件,占全市基层办件量的 62% ,充分彰显了“ 一网通办” 。
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对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难问题,推出帮办代办服务,提供咨询、指导、协调、申请、反馈等“ 一对一” 服务,精准解决基层群众办事过程中“ 门不清、路不熟、来回跑” 等问题。如在三代社保卡换发工作时,为老年人提供“ 现场申请、即时制卡、实时领卡、当场激活”的“ 一窗式” 服务,让偏远海岛渔农村老人“ 办卡、用卡” 更便捷。
(四)加强劳动关系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源头预防: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前哨作用,加强对辖区企业、项目工作劳动用工和欠薪情况的动态排查。开展企业用工体检、薪酬调查,推广使用电子劳动合同“浙里签”平台,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劳动纠纷。浙江省就对多家企业开展了用工体检,上传和网签了大量的电子劳动合同,有效防止了纠纷隐患。t
健全劳动社会保障法治: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治理创新与劳动社会保障同步存在,建立健全劳动社会保障的综合体系,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实践的基础层面准备,由于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关注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而法治体系能够以一种强制的保障方式,在权威性的角度实现对于违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人员的惩罚。
四、结论
新时代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改善对于保证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未来,在执行过程中,各地要依照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寻符合本地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改善道路,不断改善劳动保障制度体系,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治理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可以享受到更为公平,更为持久,更为优质的社会劳动保障服务,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建形成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 章江龙.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劳动社会保障新思维[J]. 法制博览,2020,(15):6-10.
[2]周潇枭.新质生产力有三大结构性机会大力度稳楼市、完善社保、优化人力资本[N].21 世纪经济报道,2024-12-31(006).
[3]陈云龙.“ 社银合作” 模式下社保卡发行管理的优化思考——以河南省 Z县为例[J].市场周刊,2025,38(17):21-24.
作者简介:邢典,出生年月:1984 年10 月22 日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职称:政工师;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政工、维稳、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