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大单元:小学语文课堂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作者

陈晓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七中心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7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为教学改革带来新契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任。大单元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关联性,数字技术则能为其提供海量资源与多样手段。因此,探索数字赋能大单元下小学语文课堂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对提升教学质量、传承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困境

(一)教学资源匮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获取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渠道较为单一,多依赖教材、教参。以四大名著为例,教材仅选取其中少量经典片段,若教师不拓展,学生很难领略其全貌。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学生仅通过这篇课文,无法深入了解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同时,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受限于硬件条件,难以获取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历史影像资料、名家解读音频等,导致教学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讲解古诗词时,往往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诗词格律、意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体验。传统教学难以打破时空限制,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如传统节日习俗,学生仅从书本描述中难以形成深刻印象。

(三)教学缺乏系统性

传统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分布零散,教师在教学时多各自为政,缺乏大单元意识,未将相关内容有机整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碎片化,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不利于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

二、数字赋能大单元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资源整合优势:打破壁垒,构建多元资源库

数字技术打破资源壁垒,教师能通过网络获取海量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 “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单元为例,教师可利用数字资源平台,搜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影视片段、动画剧集、名家评书音频、学术研究论文等资源。将这些资源按照人物形象、历史背景、文学特色等维度分类整理,构建大单元教学资源库。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 “ 草船借箭” 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紧张的战争氛围;分享易中天品三国的音频片段,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背后的权谋智慧,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二)方法创新优势:技术支撑,激活课堂互动模式

数字技术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支撑,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法。在讲解《景阳冈》时,通过播放电影《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片段,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景阳冈的惊险场景中,感受武松的勇猛无畏。借助在线互动平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学习完《猴王出世》后,教师在平台发布 “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的话题,学生分组查阅数字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料,在平台上展开讨论、发表观点,教师实时参与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

(三)体系构建优势:主题串联,实现知识系统整合

基于数字技术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将零散的传统文化内容系统化。教师依据教材编排,以文化主题为线索,整合同一学段内相关课文。如以 “ 英雄人物的忠义精神” 为主题,将《草船借箭》中足智多谋、忠诚为主的诸葛亮,《景阳冈》中勇猛正义的武松等课文整合,设计连贯的教学目标与活动。利用数字教学工具绘制知识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各篇课文中英雄人物的特点、事迹以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的异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

三、数字赋能大单元:小学语文课堂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教材深挖,锚定大单元文化主题

精准梳理教材文化脉络:教师深入研读统编教材,系统梳理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五年级下册 “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单元为例,除了关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课文的故事情节,更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三国文化、水浒文化、西游文化、红楼文化。如在《红楼春趣》中,挖掘清代贵族的生活习俗、诗词文化、园林艺术等,为大单元主题确定奠定基础。

数字资源拓展主题深度:借助网络搜索、数字图书馆等资源,拓展教材文化内容,确定具有整合性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在研究 “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单元时,教师通过数字资源平台发现众多关于四大名著的学术讲座视频、文化纪录片、书画艺术作品等。结合这些资源,确定 “ 走进四大名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的大单元主题,该主题涵盖文学创作、历史变迁、艺术审美、民俗风情等多方面文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

(二)搭建数字平台,开展多元学习活动

线上阅读分享,深化文化感悟:教师利用在线阅读平台,推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四大名著全解》《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等电子版书籍。学生在线阅读后,在平台分享读书心得、体会。在 “ 走进四大名著,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大单元学习中,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相关解读文章后,在平台交流对曹操、刘备等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

项目式学习,强化文化实践:借助数字协作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以“ 四大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密码” 项目为例,学生分组利用网络搜索、数字博物馆资源查询等方式,收集四大名著中涉及的传统礼仪、服饰文化、建筑艺术等资料。通过数字工具制作成电子手抄报、短视频、电子绘本等作品,在平台展示。小组间互相评价、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指导。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名著中具体体现的认识与理解。

(三)依托数字工具,优化教学实施流程

情境创设,沉浸式体验文化:利用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的长江江面,感受大雾弥漫的环境,体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紧张过程。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将课文中的人物、场景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如让学生通过手机扫描课本上的插图,就能看到关羽、张飞等人物的动态形象,增强学生对古典名著场景和人物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借助数字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推送四大名著的原著深度解读文章、学术研究论文,引导其进行拓展性学习;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动画版名著故事、音频讲解等资源,帮助其理解基本内容。在课后练习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推送个性化的作业,如针对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布置四大名著中经典诗词赏析作业;对人物分析感兴趣的学生,安排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的进步。

结语

数字赋能大单元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系统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自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需注意避免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确保技术为教学服务,而非主导教学。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应持续探索更有效的融合方式,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

参考文献:

[1]赵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2025 (07)

[2]向蓉.“ 课程思政” 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 . 2025(03)

本论文系福州市仓山区教育科学研究“ 十四五” 规划 2023 年度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S2023CG0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