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

作者

胡丽娟

新疆禾宁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835000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创新发展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施工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为建设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先进的施工技术有助于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环境限制,提高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对功能性、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此外,积极研发和应用绿色施工、智能建造等新技术,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实现节能减排,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技术创新机制,是保障土木工程行业持续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设立专门的技术创新基金,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企业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渠道,不断充实和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创新意识突出的技术研发团队[2]。此外,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也是推动施工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工程建设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技术创新项目和个人,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技术创新还离不开制度规范的有力保障。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各项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为先进技术、工艺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依据,引导和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大力推广信息化施工技术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土木工程建设作为传统产业,同样面临着信息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大力推广信息化施工技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施工模式,已成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利用BIM 技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仿真、进度控制和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设计变更和返工,节约工期和成本。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大量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利用物联网实现机械、材料、人员的实时定位和状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优化资源调度,提高管理效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工程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为优化施工组织、改进工艺流程、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有效打通了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管理效能。

(三)加快发展绿色节能施工技术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建筑业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主体,必须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着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强度,引进电动挖掘机、混合动力起重机等新型设备,既能满足施工需求,又能大幅降低能耗。同时,要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预制构件,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通过工厂化生产,将建筑构件预制加工与现场装配有机结合,不仅能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还能减少材料损耗和噪音扬尘污染。在节材方面,鼓励采用可循环、可再生材料,如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混凝土,既节约天然资源,又减轻了垃圾处置压力。在节水方面,推广应用喷淋、洒水等湿法作业,提高用水效率;同时加强施工废水收集和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在保护生态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场地开挖面积,及时恢复绿化,保护动植物栖息环境。

(四)重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益频繁,高层建筑不断拔地而起,给地下工程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地下工程的“ 先锋官”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事关工程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由于深基坑具有埋深大、开挖面积广、地质条件复杂、临近建筑物多等特点,给支护设计和施工带来极大难度。传统的放坡开挖、排桩支护等方法,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超大超深基坑工程需求。为此,必须加快支护施工技术创新步伐,积极研发新型支护材料和施工工艺,不断完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提高支护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例如,在土层条件复杂的场地,可采用SMW 工法、DCM 工法等新型柱列式支护结构,通过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设置,同时起到支护和止水作用,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在软土地基中,可使用CFG 桩、PVD 排水板等新材料,加快固结速度,提高土体整体强度。针对富水砂层、流塑土等不良地质,要进一步加强支护结构的防渗漏能力,创新止水帷幕施工方法,确保基坑安全。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预警,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利用光纤传感、无线通讯等技术,对墙体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进行动态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处置。此外,优化施工工序、严控开挖分级、加快支撑安装速度,也是确保支护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总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才能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建设者唯有以创新之力激发创造之源,以改革之策应对变革之需,推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闫小林.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与创新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5):118-120.

[2]赵小春,覃爱鲜,冯秋云.土木工程建筑中地基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创新[J].散装水泥,2024,(03):151-153.

[3]严朝俊.刍议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3,(1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