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边底水型油气田采收率提升策略研究
郭祥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
引言
边底水型油气田常因地质特性特殊而面临采收率低的问题,这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广泛且关键的挑战。为了有效提高这类油气田的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建立精确的地质及开发模型来模拟水驱油过程,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驱效应及油气流动特性,还能为制定更优化的开发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1、数值模拟建模与水驱油过程分析
1.1 构建边底水型油气田地质与开发模型
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依赖于准确且合理的地质与开发模型构建[1],重点描述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地质特征以及开发模型的构建过程。通过对该油气田的地质资料和已有数据的整理,识别出关键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储层的厚度和分布。考虑到油气田的地质历史,构建了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模型,确保储层的形成与演化特征能够得到充分反映[2]。
在开发模型构建过程中,运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结合油气田的实际数据,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该模型包括了不同岩性的分层设置、流体相行为、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布局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有助于模拟在水驱油条件下,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及流动特性。基于油气田的开发历史,设置了相应的边界条件,以反映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模拟过程中,对水驱油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了水对油藏的驱替效率。为此,通过计算不同注入方式对油气流动的影响,能够得出更为精确的流体分布状态。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各类地质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确保模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构建的地质与开发模型为后续的水驱油过程模拟提供了重要基础,能够为优化开发方案、提升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3]。
1.2 模拟水驱油过程及流体动态特征分析
在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水驱油是主要的采油方法之一。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水驱油过程及流体动态特征,以揭示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借助地质模型,设定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初始条件,包括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以及流体的物性参数,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水驱油的流体动力学模型。
模拟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构建了时空离散方程,通过对流体相互作用的精确模拟,获得了水驱流体在油气层内的流动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在水驱过程中,注入水流沿着最小阻力路径运动,这导致了油藏内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水前缘的推进使得油水界面逐渐发生改变,最终对油气的流动及采收率产生显著影响。
流体动态特征的分析表明,水驱过程中油气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注水速率、井间距离和油藏的地质特性等。在特定的注采比条件下,油气流的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部分区域可能因水驱的影响形成了油气储集的屏障,导致了油藏内局部的油气滞留现象。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深入研究,发现调整注入参数和井网布局能够有效改善水驱效率,提升采收率。在理想的注水速率下,水入侵速率与压力分布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油的流动性。制定针对性的注采优化策略,对提高边底水型油气田的整体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流体动态行为的系统分析,为后续的注采参数优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2、注采优化策略及其影响评价
2.1 调整井网布局与优化注采比参数
在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井网布局和注采比的优化对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井网布局的合理调整,可以有效提升油气的开采效率。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情况,设计合理的井网结构,以确保水驱油过程的均匀性和高效性。例如,采用五点或六点井网布局能有效减小水驱的边界影响,使水流更为均匀地渗透至整个油藏,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效率。
在注采比参数的优化方面,不同的注采比会直接影响油气的流动状态和采收率。合理设计的注采比可以在水体渗透和油气驱动之间达到最佳平衡,降低油气在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极限压力损失。在模拟实验中,通过调整注水和采油的比率,发现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注采比为1.5:1 时,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油气采收。而这一比例的优化需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流动模拟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油藏状态变化。
采用动态调整策略,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对注采比和井网布局进行定期评估与优化,使油气田开发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研究表明,实施动态调整策略的油气田,其采收率普遍高于传统操作方式,且在保证采收率的能够提升生产的稳定性与经济效益。对边底水型油气田的注采优化不仅能提高采收率,还为今后的油气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2.2 采收率提升效果的定量评估与对比分析
在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收率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注采方案的定量评估,能够有效比较其采收效果,为优化开发提供依据。本节通过建立多个开发方案,分析井网布局和注采比优化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针对不同的井网布局,设置了集中型、密集型及分散型三种方案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集中型布局下,由于注水井的分布更为集中,水驱油的效率明显提高,采收率在初期试验阶段提高了约 15‰ 。而在密集型布局中,井距较小,能够有效改善油气流动通道,增强了水驱的均匀性,使得整体采收率提升幅度达到 20‰ 。在分散型布局下,虽然井网分布更广,但由于水驱效率降低,整体采收率提升有限,仅提高了约 8‰
在注采比的优化策略中,通过调整注水量与采油量的比例,分析了不同注采比对采收率的作用。设定了注采比在1:1、1:1.5 和1:2 配置下的仿真,在1:1.5 的注采比下,采收率提升效果最为显著,整体采收率比基础水平提高了 25‰ 。此时,适度的注水可以有效提升油层压力,增大油气的流动率,促进油气的更好采出。
定量评估的结果表明,井网布局和注采比的科学调整在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比实验的数据分析,合理的开发方案优化能够显著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确保油气资源充分利用。该研究为优化边底水型油气田的开发策略提供了实证支持,指导后续实际开发中的决策。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有效探索了边底水型油气田采收率提升的策略。通过建立地质和开发模型,模拟水驱油过程,并对水驱效率及油气流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井网布局和调整注采参数,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此外,目标导向的动态调整策略在实验中也证实能够在保证油气田长期稳定产能的同时提高总采收率。
参考文献
[1]陈雷.提升油气田开发采收率的策略研究[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21,(18):127-128.
[2] 李海涛. 油气田开发采收率的提升途径[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07):90-91.
[3]刘文博,虎科,陈晓森,李积学,李斌.提高油气田开发采收率的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1,(05):0029-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