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关、基层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机制的路径探析

作者

代雯

武汉市硚口区烟草专卖局

1 机关与基层党员的差异性特征

分类教育管理的前提是精准把握差异。机关党员与基层党员在思想特点、能力短板、实践需求上的区别,决定了其教育管理必须靶向施策。

机关党员普遍具有理论储备足、政策理解深的特点,长期从事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等工作,对宏观部署的把握能力较强。但也存在突出短板:一是“学用脱节”,部分党员满足于“纸上谈兵”,理论学习与基层实际结合不紧密;二是少数党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想问题”,深入群众、服务一线的主动性不足;三是“业务党建两张皮”,将教育管理视为“额外任务”,未能将党性修养与业务能力提升有机融合。

基层党员多为客户经理、稽查队员,是长期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实践经验丰富、服务场景具体、执行能力突出的特点。但其教育管理也面临现实困境:一是理论学习“碎片化”,受限于执法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等客观条件,难以系统开展学习;二是能力提升“实用主义”,部分党员重业务技能、轻党性锤炼,认为“只要把事干好就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差异性要求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打破“一刀切”模式,既要为机关党员“校准实践方向”,也要为基层党员“夯实思想根基”。

2 分类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分类教育管理不是“各自为阵”,而是在坚持党员教育管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施教、科学管理”。构建分类机制需把握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与岗位适配相统一。无论机关还是基层党员,强化政治教育始终是首要任务,但教育内容需与岗位需求深度融合。机关党员应侧重“政策落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培养,基层党员应侧重“理论转化能力”“一线攻坚能力”提升,让政治教育真正服务于履职实践。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针对机关党员“脱离实际”问题,教育管理应突出“实践导向”,推动其“接地气、察实情”;针对基层党员“理论薄弱”问题,应强化“基础导向”,帮助其“学理论、强信念”,避免“按需施教”变成“随意施教”。

三是坚持规范要求与灵活创新相协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但形式可灵活调整。机关党员可结合政策研讨开展“业务型”学习,基层党员可利用工作间隙开展“微学习”“现场学”,让教育管理既守得住底线,又接得住地气。

3 机关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学用转化”中强化引领性

机关党员教育管理需聚焦“破解学用脱节、转变工作作风”,通过“理论深化—实践锻炼—作风淬炼”的闭环机制,推动其从“政策制定者”向“实践推动者”转变。

3.1 构建“闭环式”理论学习机制,破解“学用两张皮”。依托机关党员理论基础优势,组织党员到基层所部“找问题、验实效”,将发现的矛盾纳入支部学习议题,实现了“学”向“用”的转化。

3.2 创新“嵌入式”实践教育机制,提升实战能力。打破“会议室学习”的单一模式,将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深度绑定。例如,在“三会一课”中嵌入重大项目审议,党员在讨论项目方案时强化责任担当;把主题党日开到基层一线,与基层党员联合开展“政策宣讲 + 现场办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党性,实现“学业务”

与“强党性”的双赢。

3.3 完善“反向式”作风监督机制,纠治官僚主义。建立“基层评议+群众打分”双评价体系,让基层党员和服务对象为机关党员“画像”。

4 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固本强能”中提升实践性

基层党员教育管理需围绕“规范学习基础、强化服务实效”,通过“标准化筑基—实战化提能—品牌化引领”的递进机制,让党建要求与一线实践同频共振。

4.1 推行“清单化”基础管理机制,筑牢思想根基。针对基层党员“学习没时间、流程不清楚”的问题,实施“三单导学”:每月制定“学习清单”,用“关键词+小故事”拆解党的创新理论;每季度推送“流程清单”,以流程图、小贴士指导“三会一课”规范开展;年底形成“提升清单”,对照问题逐项制定改进措施。如利用时间碎片化学习,党员政策知晓率得到提升,有效解决了“学不深、记不住”的难题。

4.2 建立“师徒式”能力提升机制,破解实战短板。组建“机关骨干+业务能手”导师团,机关党员每月驻点基层所部,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解难题”提升基层党员综合能力。

4.3 打造“岗位式”服务品牌机制,彰显党员本色。引导基层党员结合岗位职责在服务中强化身份认同,让教育管理成效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中,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

5 分类教育管理的保障体系

分类教育管理的长效性,需要健全的保障体系来支撑。从实践来看,需构建三项机制确保落地见效。

5.1 健全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区局(营销部)党总支负总责、机关党支部抓机关党员、基层党支部抓所部党员的责任链条,将分类教育管理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求党支部书记“既讲整体成效,也讲分类进展”。

5.2 完善动态调整的评估机制。建立“日常跟踪+季度评估+年度考核”体系,对机关党员重点评估“政策转化实效”“基层满意度”,对基层党员重点评估“理论掌握程度”“服务群众实绩”,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5.3 构建资源下沉的支撑机制。推动机关与基层党员“结对共建”,在师资、资源、经验等方面双向赋能。综上,机关与基层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本质上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只有尊重差异、精准施策,才能让机关党员“既懂政策又接地气”,让基层党员“既强实践又铸忠诚”。分类教育管理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最终实现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先锋作用彰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下,持续完善分类教育管理机制,必将为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EB/OL]. (2019-05-21)[2025-07-2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 年)[EB/OL]. (2025-03-12)[2025-07-29]

[3]王小明。党员教育管理差异化路径研究 [J].党建研究,2022 (6):23-28.

[4]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党委。党员分类管理创新案例 [R].重庆: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组织部,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