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 以启思,“ 学” 以致用
李方荣
雷波县马颈子镇中心校 四川省凉山 616550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将“ 数感” 置于核心素养的重要位置,界定其为对数字、数量关系及其运算结果的直观感知与领悟。它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植根于理解、弥漫于数学学习全程的综合素养。对于初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其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殊阶段。因此,他们的数学学习绝不能是机械的记忆与重复的练习,而应是在充盈的感知、真切的操作和主动的探索中,循序渐进地建构起对“ 数” 的内涵的理解与对“ 量” 的直觉判断,这即是数感培育的核心要义。
二、小学低段数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1.教学目标偏移:追求“ 算法熟练” ,淡化“ 数意义建构” 。在进行“ 100 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时,部分课堂满足于学生能顺数、倒数和读写数字,但对于数的构成方式、位置原理(如十位上的“ 3′′ 与个位上的“ 3′′ 本质差异)等深层含义的挖掘浅尝辄止。学生未能形成对“ 几十几” 这个数值的清晰心理图式,为后续加减法的学习埋下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伏笔。
2.教学活动单一:侧重“ 书面练习” ,轻视“ 多感官体验” 。数感的建立需要视觉、触觉、动作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然而,课堂时间常被铺天盖地的书面习题填满,学生亲自动手摆弄学具、拨弄计数器、进行实物估测等环节被大幅压缩。“ 做数学” 过程的缺失,使得数字在学生脑中仅仅是一串抽象的符号,难以形成生动且可迁移的数学直觉。
三、依托人教版教材的低段数感培养路径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把握其编排意图,设计多样且富有深意的教学活动,将数感培养浸润于日常教学。
(一)依托生活化情境激活数感:赋予数现实意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应善于利用并创造性开发学生身边的现实场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可理解。
教学实例: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数一数》
这是学生的数学启蒙课,首要目标并非快速数数,而是点燃兴趣,发现“ 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美丽校园” 主题图,不仅数出数量,更鼓励其进行描述:“ 我发现了一面飘扬的国旗、两个坚固的单杠、三位微笑的老师……” 随即,将视角转向教室内部:“ 让我们一起数数,教室的前门和后门一共有几扇?你文具盒里的铅笔今天来了几位伙伴?” 通过从图像世界到现实环境的迁移,学生初步体验到“ 数” 是描绘世界的重要工具。
(二)通过实践化操作构建数感:使数概念具象化
“ 智慧自指尖生发” 。低龄儿童需要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从而深刻内化数的概念与运算的算理。
教学实例:一年级上册《11~20 各数的认识》理解“ 十进制” 位值原则是数感发展的关键一跃。教学时必须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 数小棒-捆小棒” 的过程:一根一根地数,数满十根后,用橡皮筋捆成一捆,郑重地告知学生“ 这 1 捆就是 1 个十” 。再继续添加零散的小棒,表示“ 几个一” 。通过“ 捆” (十)与“ 根” (一)的直观对比与操作,“ 10 个一即为1 个十” 的抽象法则便一目了然,位值制的思想雏形由此奠定。
(三)借助多元化估算发展数感:培育数的直觉
估算是对数量的整体感知与近似判断,是数感水平的高级表现形式。教学中需有意识设计活动,打破学生“ 计算必求精确” 的思维定势。
教学实例: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认识大数后,可设计巧妙的比较任务。例如,出示“ 899, 901, 950′′ 三个数,不直接计算,引导学生运用策略:899 非常接近900 但略小,901 刚过 900 一点,950 则远超 900 。所以 899<901<950 。这种通过寻找参照数(如整百数、整千数)进行比较的策略,培育的是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锐直觉,是一种高效的数感训练。
(四)融于综合性问题解决升华数感:实现数之用
数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应用于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应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筛选、策略选择与算法运用的过程中,综合调用并提升数感。
教学实例: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综合实践活动
单纯的元角分换算练习是枯燥的。可以创设“ 班级跳蚤市场” 情境:给物品定价(故事书 5 元 8 角,水彩笔 3 元 2 角),分发不同面值的“ 学具币” ,提出挑战 “: 用10 元纸币,能否买下两件心仪的物品?还剩多少?”“ 如果想买一本故事书和一盒水彩笔,一共要付多少钱?给售货员 10 元,够吗?会找回多少钱?” 在模拟的真实交易决策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对人民币面值、换算关系及加减计算的理解,其数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淬炼与升华。
四、结论
数感的培育是一个浸润式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系统工程,它如春风化雨,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对于低段学生,教育者尤需摒弃对“ 计算速度” 与“ 即时正确率” 的过度追求,将教学重心从“ 知识的传输” 转向“ 思维的启迪” 与“ 素养的孕育” 。数字在儿童眼中才能褪去冰冷枯燥的外衣,成为有温度、可对话、能探索世界的奇妙工具。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不仅是“ 熟练的计算者” ,更是“ 敏锐的数学思考者” ,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而富有活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刘坚,孔企平,张丹.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数感发展的教学引导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7):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