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东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作者

谭舒僮

烟台科技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265600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传统工艺面临生存空间萎缩的严峻挑战,部分技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面临技艺断代的风险。这些蕴含独特历史密码与审美价值的文化基因,既是民族精神图谱的鲜活注脚,更是构建当代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梳理其传承谱系与活态化路径,对延续中华文脉、培育文化自觉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山东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一)概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主要界定那些通过代际传承保留下来的典型人类精神创造产物。我国文化体系中"手工艺"特指完全依靠人工操作完成制作流程,其成品既凝聚匠人个体智慧,又沉淀着群体智慧结晶。聚焦齐鲁文化场域,这类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在山东省境内以师徒相授、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延续,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手工技艺及其制品,既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审美取向,又凝结着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殊智慧[1]。其价值不仅在于满足日常物质需求,更深层地渗透于岁时节令、信仰仪式、人际交往等文化维度。由此可见,此类手工制品的功能已从实用器具转化为传递乡土情感、存续集体记忆、维系伦理秩序的特殊载体。

(二)表现形态

从具体艺术形态观察,齐鲁大地的手工技艺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纺织刺绣领域可见岱岳花毡、高密剪花布及莱芜挑花等代表性品类,其用色体系涵盖明快色调与繁复纹样,既映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取向,又保持着对吉祥寓意的共性表达。陶瓷制品方面,淄博琉璃釉下彩凭借胎釉融合的独特工艺,在历史进程中同时满足宫廷审美与市井实用需求。木版年画则以潍坊杨家埠为典型代表,饱满的构图形式结合谐趣文字注解,形成节令文化的可视化载体。章丘铁器锻造、烟台橡木桶制作等新兴技艺逐渐进入保护视野,这些项目虽分属不同工艺类别,但在原料筛选、火候把控及装饰技法等环节均展现出专业标准与艺术追求。受地理环境与资源条件影响,不同地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滨海区域侧重贝壳珊瑚加工,内陆地区则发展出草编柳编生产体系。

二、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山东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非遗资源档案

山东地区作为文化发源地,其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布艺、陶瓷、剪纸、雕刻等主要类别,生动折射出齐鲁文化独特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特征。针对现有保护需求,需要从三方面推进资源发掘:首先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作坊,采取口述访谈、影像摄制等方式,将散落民间的制作口诀、工具形制等要素完整记录;其次重点整理鲁西南柳编、博山琉璃等濒危技艺,建立包含工艺流程视频、匠人访谈实录的多维度档案;注意采集手艺背后的文化记忆,例如鲁绣传承人的坚守故事、临沂地区特有的剪纸祭祀习俗,这些活态资料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关键支撑[2]。在实施过程中建议采用分级建档模式,基础层收录技艺流程等客观信息,拓展层则整理相关民间谚语、仪式规程等衍生内容。依托山东非遗保护中心既有平台,开发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方便学者比对不同地域的蓝印花布纹样特征,也为从业者获取传统颜料配方等实用信息提供便利。

(二)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传统社会师徒制作为技艺代代传承的核心载体,孕育出众多工艺名家,往往在长期技艺熏陶和反复练习中完成能力积淀。当前社会环境快速演变背景下,单纯依赖师徒间手把手指导的传承方式,已难以适应规模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建议构建传统师承体系与现代职教机制的协同模式,具体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标准化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式,帮助青年群体循序渐进掌握山东特色手工艺精髓。比如在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置专项培养模块,聘请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进入作坊开展项目实训,实现认知深化与技能提升的良性循环。定期举办青年工匠技能比武、非遗创新工作坊等活动,将传统技艺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风尚。

(三)推动技艺融合与产品升级

要实现山东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单纯沿袭传统制作模式已显不足,必须在坚守核心技艺基础上,系统引入创新思维、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可通过艺术元素提炼与功能重构方式,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生活用品,逐步拓宽产品应用维度。引导新生代设计力量介入创作流程,注重将个性化创意与地域文化基因有机融合,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同时提升市场适应能力[3]。深度整合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电商平台资源,构建多维销售网络促进手工艺品流通,推动承载历史记忆的工艺精品实现文化价值转化。配合社交媒体建立有效传播机制,通过精准化传播策略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持续发展动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非遗文创精品。

结语

总之,回望山东手工艺非遗走过的路,这些浓缩着祖辈智慧与乡愁记忆的老手艺,一头牵着先人留下的文化密码,另一头系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当全球化浪潮席卷齐鲁大地,传统技艺如何在坚守本真与拥抱变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考题。通过盘活散落民间的工艺资源、激活年轻匠人的创新思维,能让这些文化瑰宝获得持久生命力;而乡亲们自发组织的传习工坊、老中青三代接力的手艺传承,则为非遗保护打开了更宽广的天地只要坚持在传统基因里融入现代审美,让老手艺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指尖绝活,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彤,刘跃寒,李玉琢.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空间设计[J].明日风尚,2025,(03):91-93.

[2]勾欢欢.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探究[J].上海轻工业,2025,(01):175-177.

[3]潘天舒,郭靖雯.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2):45-51.

2023 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批准号:L2023C1019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