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排水系统机电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提升措施
祁佳萌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榆林 719315
1 机电设备在矿井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性
机电设备是矿井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参数与运行状态直接决定排水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排水系统需应对井下复杂涌水工况,包括正常涌水、异常突水等,而水泵、电机、管路、阀门等机电设备的协同运行是实现高效排水的基础。高效的机电设备可在满足排水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能耗,降低运行成本;稳定的运行状态能确保排水系统持续响应工况变化,避免因设备停摆导致涌水积聚。反之,若机电设备性能不足或运行效率低下,将直接削弱排水能力,增加涌水超标风险,甚至可能因设备故障引发淹井事故,对矿井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保障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是矿井排水系统稳定发挥功能的前提。
2 矿井排水系统机电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2.1 设备自身因素
设备选型不合理是导致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矿井在排水设备选型时,未充分结合井下涌水量、水压、水质等实际工况,存在“ 大马拉小车” 或“ 小马拉大车” 现象:前者导致设备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能效比大幅下降;后者则使设备长期超载运行,加剧磨损与能耗。
设备老化与性能衰减同样影响效率。矿井排水设备多在高湿度、高粉尘、强振动的环境中运行,长期使用后,水泵叶轮磨损、电机绝缘老化、管路锈蚀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设备性能参数偏离设计标准,如水泵扬程下降、电机输出功率不足,直接降低排水效率。
此外,设备配套性不足也会制约整体效能。水泵、电机、管路、控制系统等设备来自不同厂商,技术参数不匹配,如电机转速与水泵额定转速不兼容、管路直径与水泵出口流量不匹配,导致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增加,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下降。
2.2 运行管理因素
运行参数调控不当会显著降低设备效率。排水系统需根据涌水量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如水泵启停数量、转速等,但部分矿井缺乏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机制,依赖人工经验操作,易导致设备运行参数与实际工况脱节。例如,在涌水量较小时仍保持多台水泵满负荷运行,造成能源浪费;或在涌水量突增时未能及时启动备用设备,导致排水不及时。
负荷分配不均也是常见问题。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若未根据涌水量合理分配负荷,可能出现部分水泵超载、部分闲置的情况,不仅降低单台设备效率,还会因负荷波动加剧设备损耗。同时,管路系统的阀门调节不当,如阀门开度不合理导致管路阻力异常,会增加水泵运行扬程,进一步消耗多余能量。
操作不规范同样影响效率。操作人员对设备特性了解不足,存在误操作现象,如启动水泵时未按规程排气、停机时未逐步降压,导致设备频繁承受冲击载荷,既影响运行稳定性,也会因瞬时能耗过高降低整体效率。
2.3 维护保养因素
维护保养周期不合理会加速设备性能退化。部分矿井采用固定周期维护模式,未结合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制定差异化方案:对高负荷运行的设备维护不足,导致细微故障积累为严重缺陷;对低负荷设备过度维护,则造成人力与资源浪费,且频繁拆装可能引入新的运行隐患。
维护技术与工艺落后制约保养效果。传统维护依赖人工检查,难以发现隐蔽性故障,如水泵叶轮的微小裂纹、电机轴承的早期磨损等。同时,维护过程中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如未通过振动检测、油液分析等技术手段评估设备状态,仅依靠经验判断维护内容,导致保养针对性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效率下降问题。
备品备件管理混乱也会影响维护质量。备品备件规格不匹配、质量不合格,或储备不足,会导致设备故障后无法及时更换部件,只能带病运行;部分备件长期存放导致性能衰减,更换后反而加剧设备运行不稳定,间接降低排水效率。
3 矿井排水系统机电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措施
3.1 优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基于矿井实际工况开展设备选型。通过详细勘察井下涌水量、水压、水质等参数,结合开采进度预测未来工况变化,确定水泵的流量、扬程、功率等核心参数,避免选型偏差。优先选择高效节能型设备,如永磁同步电机、高效离心泵等,其能效等级需符合行业标准,确保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效率处于最优区间。
强化设备配套性设计。统一设备技术标准,确保水泵、电机、管路等设备参数匹配,如电机额定功率与水泵轴功率适配、管路直径与水泵出口流速匹配,减少能量传递损耗。同时,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间的联动调控,如根据涌水量自动调节水泵转速、阀门开度,使系统整体运行在高效区间。
对老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针对性能衰减但未达报废标准的设备,采用技术改造提升效能,如对水泵叶轮进行耐磨涂层处理、更换电机高效轴承、对管路进行防腐防锈改造等。对严重老化、能耗超标的设备,制定淘汰计划,逐步替换为高效节能型设备,从硬件层面消除效率瓶颈。
3.2 加强运行管理
建立智能化运行监测与调控系统。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涌水量、水压、水泵电流、电机温度等参数,通过数据平台分析工况变化,构建动态调控模型。根据涌水量自动调整水泵运行台数与转速,实现“ 按需排水” ;通过变频调速技术改变电机转速,使水泵在非设计工况下仍保持较高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优化负荷分配策略。针对多泵并联系统,制定基于能耗最优的负荷分配算法,根据单台水泵的效率曲线,将总排水负荷分配至各水泵,确保每台设备运行在高效区间。同时,通过管路压力监测调节阀门开度,平衡各管路流量,降低管路阻力损失,减少水泵额外能耗。
规范操作流程与人员培训。制定设备操作标准化规程,明确启动、运行、停机等环节的操作步骤,如水泵启动前必须完成排气、检查密封情况等,避免误操作导致的效率损失。加强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设备特性与工况调控逻辑,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判断运行状态,及时调整操作策略。
3.3 强化维护保养工作
构建基于状态监测的预知性维护体系。引入振动分析、油液检测、红外热成像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如水泵叶轮磨损程度、电机轴承温度、管路腐蚀情况等,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故障趋势,替代传统固定周期维护模式,实现“ 按需保养” 。
提升维护技术与工艺水平。采用精准化维护手段,如对水泵进行动平衡校正、对电机进行绝缘修复、对管路进行内壁除锈等,确保维护后设备性能恢复至设计标准。同时,规范维护流程,明确各环节技术要求,如轴承安装的预紧力控制、密封件更换的精度标准等,避免维护操作不当引入新的问题。
优化备品备件管理。建立备品备件数据库,根据设备型号与运行频率制定合理储备计划,确保关键部件如叶轮、轴承、密封件等供应充足。严格把控备件质量,选择原厂或符合标准的替代品,避免因备件质量问题影响设备运行效率。对长期存放的备件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确保其性能达标。
结语
提升矿井排水系统机电设备运行效率需从设备、管理、维护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科学选型优化硬件基础,智能化管理实现精准调控,精细化维护延长设备效能,可系统性解决效率瓶颈。这一过程既需技术创新支撑,也依赖管理机制完善,最终将推动排水系统向高效、稳定、节能的方向转型,为矿井安全生产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姚岚.PLC 在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与优化[J].今日制造与升级,2025,(01):84-86.
[2]孙来运,张鲁,刘勇.矿井主排水机电设备监测管理系统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1):41-42.
[3]薛军.矿井主排水机电设备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J].机电工程技术,2018,47(12):118-120.